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花垣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只用了3年时间实现脱贫;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又为这片土地提供了永续发展之基。

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村,也曾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0.83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1668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点燃了苗家人的激情,一个感人的“十八洞故事”展现在世人眼前。

找准“穷根子”

湘西的春天,微雨绵绵,云雾缭绕。十八洞村隐匿在青葱山林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2014年1月,花垣县委抽调了以龙秀林为队长的5名党员干部组成“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有村民看到工作队进村了,直接问‘带了多少钱来’。”龙秀林说,十八洞村要脱贫,最缺的不是钱,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如何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精准扶贫”是指针。

精准扶贫,排在第一位的是扶贫对象要精准。“在一个村子里,谁才是贫困人口?没有标准和具体规定,我们自己想办法来评。”为了在全村225户中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让群众自己评议需要政府扶持的贫困对象。同时,为防止出现优亲厚友等现象,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与监督,明确了“贫困户识别九不评”的标准。这是湖南首个由群众制定的“贫困户识别标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42人。

“在十八洞村3年时间,我体会最深的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扶贫才是‘精准扶贫’。”龙秀林说,为了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工作队和村里制定了《十八洞村2014—2016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围绕村寨建设、公共道德、村风民俗、文明礼仪等内容,制定《十八洞村村规民约》,并以苗歌、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开道德讲堂,树致富榜样,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开对“药方子”

十八洞村把“精准扶贫”重点放在了发展扶贫产业上,当地干部群众按照“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等产业体系。

“飞地经济”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猕猴桃直接销售到香港、澳门;村民组建的苗绣合作社,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300多名劳动力通过东西扶贫协作到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直接增收600余万元;村里还引入企业投资山泉水厂,每年给村集体分红;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营运,直接带动7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产品销售等同步发展……2016年,村里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36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曾经远走他乡的十八洞人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农家乐老板、讲解员、民宿店主、短视频“网红”等不断涌现。杨秀富家2015年开始办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有五六万元进账。2018年,杨秀富扩大了农家乐规模,做起了民宿。“脱贫摘了帽,日子越过越好了。”杨秀富说。

2018年,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为十八洞村做旅游规划,将竹子寨和梨子寨绑定,作为十八洞村主推的旅游观光线路,村里统一修建了“山货集”,石远女和丈夫施照发开始到竹子寨“山货集”摆摊。冬天和春天卖自己熏制的腊肉,夏天和秋天卖村里自产的黄桃和猕猴桃。如今,她家每年还能拿到猕猴桃基地的分红。

八年战贫,八年奋斗。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十八洞村的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谈及下一步发展,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孙中元说,面向“十四五”,十八洞村将对标乡村振兴的远景找差距、补短板,聚焦产业兴旺和乡村治理两大目标,继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经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继续奋斗,把十八洞村建设成为中国反贫困理论的实践基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展示窗口,让十八洞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