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军事履历相当的丰富。陆逊一生打过很多仗,大概只有“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比较引人注目一些。按照史料的记载,陆逊有四次北伐的经历(如果“石亭之战”也算一次的话),不过最后一次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甚至在《三国志》当中都没有提及。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陆逊北上攻取邾城,并以邾城作为军事重镇。东吴在邾城投入三万兵力驻守,已经是整个东吴兵力了八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邾城的情况

邾城是在荆州江夏郡所辖范围内,在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做邾国,楚宣王发兵进攻邾国,将邾国国君迁徙于此,于是就叫做邾。在楚汉时期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封吴芮为衡山王,国都就是在邾。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就成为邾县。

在地理位置上来看,邾县的位置大概在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按照三国时期来看,邾县在武昌的对面。两个地方中间隔着一条长江,武昌在长江以南,邾县在长江以北。通过武昌或许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邾县的情况。

武昌对于东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政治上来说它曾经是东吴的都城(当时孙权只是吴王)。即便孙权称帝之后,选择把都城改迁到传说有天子气的建业,但是太子孙登仍然留镇武昌。后来东吴后主孙皓也一度迁都武昌;从军事上来说,武昌位于东吴赖以生存的长江防线的中段部分,是东吴的军事重镇所在。东吴在武昌设置武昌左部督和武昌右部督,权重颇大。孙权当初选择定都武昌也是考虑到武昌的战略价值。邾县位于武昌对面,其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陆逊北伐攻取邾县的记载

陆逊北伐攻取邾县,修筑邾城添加防御,这应该是陆逊最后的有记载的军事行动。不过关于这次军事行动,在《三国志》当中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记载,唯一一次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秋八月,陆逊城邾”,在东吴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八月,陆逊修缮邾城。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建康实录》中的记载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一致。如此简略的史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次军事行动容易被忽略遗忘。

而一些地方志中对陆逊攻取邾城的记载更加详细,但也非常有限。《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正文以及引用的《水经注》中都提到陆逊攻取邾城的事情。《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邾县原本是曹魏的重镇,后来归属东吴(即被陆逊攻取),其中对邾城的重要性的评价非常高:“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

那么陆逊如何重视邾城的防守的呢?在东晋初期,东晋名将陶侃镇守武昌,有人提议应该分兵镇守武昌北岸的邾城,陶侃反对这个建议,其中提到东吴镇守邾城,花费了三万兵力。历史不同于小说,动辄七十万、八十三万的兵力。横向对比的话,蜀汉后期在汉中投入的兵力也只有三万而已。要知道汉中可是蜀汉的门户所在,最直接面临曹魏的军事威胁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东吴的家底相对于蜀汉来说更加丰厚一些,不过从《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引注的《晋阳秋》中记载,西晋灭吴之际,东吴有士兵二十三万。也就是说东吴将接近八分之一的兵力放在邾县上(东吴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由此也可以看出东吴对邾县的重视。

邾县对东吴的意义

上文中已经提到,邾县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武昌的意义。邾县的重要性也是由武昌而来的。一旦武昌失守,荆州、扬州江面上的运输通道被切断,不仅荆州有被侵吞的可能性,扬州也彻底面临曹魏或者西晋军队顺流直下的威胁。事实上在“晋灭吴之战”中,武昌就是西晋六路大军的进攻目标之一;“赤壁之战”交战的赤壁、乌林也是在武昌一带。

陆逊主动北伐攻取邾县;东吴花费接近八分之一的兵力镇守邾县,使其成为一个军事重镇,还是采取御敌于外的战略。既然武昌的意义如此重要,那就不能让其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所以东吴需要一个盾牌或者缓冲来拱卫武昌,邾县就承担这样一个角色。邾县与武昌的关系,与濡须与江东的关系类似。不过相比之下江东作为东吴的根本所在,意义比武昌更重要;孙曹两家在濡须屡次爆发战争,而邾县一带似乎并无战事,所以关于濡须的史料记载和知名度当然要高于邾县。

邾县并没有体现出太大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邾县的重要性非常高。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体现出作用。因为曹魏或者西晋进攻东吴的主要方向是江陵、濡须等地。邾县的作用更多体现在防御方面。既然敌人没有进攻武昌,那么邾县的防御作用也就很难体现出来。至少与战事频发的濡须相比是这样的。

而在东吴天纪三年、西晋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在主战派王濬、杜预、张华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发兵消灭东吴;在东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灭吴之战”正式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晋灭吴之战”当中,西晋出动六路大军,镇军将军司马伷进兵涂中;安东将军王浑进兵江西;建威将军王戎进兵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进兵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进兵江陵;龙骧将军王濬从益州顺流东下。

在这场巨大规模的战争当中,武昌终于成为西晋的目标之一。但是在“晋灭吴之战”当中,西晋的军队几乎是势如破竹,东吴的长江防线接连溃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邾城也没有体现出作用,面对咄咄逼人的王戎大军,吴将杨雍、孙述、东吴江夏太守刘朗、牙门将孟泰纷纷投降。孟泰就是以蕲春、邾两个县投降。陆逊最后北伐并修缮的军事重镇邾县完全失去了意义,也隐没在三国时期的历史烟尘当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读史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