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厦门大学发生了学潮,三百余名师生为争取民主办校奔赴上海筹建新校。其中,欧元怀、王毓祥等9名离校教授与学生共同组成了“大厦大学筹备处”。这其中的“大厦”其实是“厦大”的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将“厦”改为“夏”。大夏大学由此成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夏大学绝对算得上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此校与光华大学联合兄弟院校的学生成立了上海第一个新闻学子研究社——上海报学社,大夏大学还是我国最早创办广告学系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大夏大学在创建后不久,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当时校董有“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吴稚晖、著名教育家邵力子、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孔祥熙等著名人物,其校内教授更是囊括了郭沫若先生、田汉、何炳松等知名学者。

另外,上海大亨杜月笙、虞洽卿都曾资助过大夏。如此种种,足见大夏大学当年的盛况,如此辉煌的办学实力,大夏大学也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从这所学校走出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杜星垣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老革命前辈,杜星垣为追求革命真理,曾徒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早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曾任一机部副部长,国务院秘书长,还曾主政四川。至于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还要从他参加革命说起。

杜星垣出生于1914年,福建省霞浦三沙镇人。他早年先后就读于三沙中心小学、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并在学校中结识了诸多进步师生,接受了进步革命思想的熏陶。当时,国内时局动荡,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寇虎视眈眈,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背景下,杜星垣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这个“大熔炉”当中,杜星垣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步一的提高,并于次年加入了抗日救国青年团。

从大夏大学毕业后,胸怀壮志、追求进步、追求革命真理的的杜星垣,与四位同学徒步北上,进入了革命圣地延安,并于同年被组织分配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从学校毕业后的杜星垣跟随部队参加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敌人猛烈的炮火并未使他退却,反而令他变得更加无畏,心中的革命理想也更加坚定。

1946年后,他担任了热河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三分团副政委的杜星垣,随军南下进入广东省工作。

1953年,杜星垣被任命为广州市委工业部部长、市委副书记。任职期间,他分管工业、商业,为推动广州国民经济的全民发展,他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广州基础工业、经济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不久后,他被调离地方,担任了一机部副部长。不过,杜星垣的职位并不稳定,在此后几年中,他的岗位经历了多次调换,其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这并没有令他变得浮躁,他时刻警惕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1978年,杜星垣当选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主政四川期间,他坚持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并妥善解决了省内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后,杜星垣再次回到中央工作,并于先后担任了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国务院秘书长、体改委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顾问等职。

2011年3月22日,杜星垣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杜星垣同志的一生光明磊落,一心为民,他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像田纪云同志评价他的:少言寡语,性格倔强,为人正直,作风深入,工作细致,特别是对文字工作抠得很细,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