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和朋友闲聊,她讲起了自己认识的一个妈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设计好了孩子将来的学业、职业规划,并奔波在鸡娃路上。

从背负沉重房贷购买“老破小”学区房,到换工作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从带着孩子四处参加名校的招生考试,到积极参加校外培训班的“选拔考试”……至于她自己,也报名学习了各种父母教养课程,整个人散发着好学、鸡血与焦虑的矛盾气息。

有一次,她不无感慨地对朋友说:我也觉得累,但人家都说了,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我不努力,不是给我家娃拖了后腿吗?我可不希望将来孩子没出息,怪我这个妈妈不努力。

其实这个妈妈,是中国很多被教育焦虑折磨的父母的缩影。

小到孩子应该吃什么样的零食,上什么样的兴趣辅导班;大到成人之后,控制孩子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人生伴侣的选择。

这样的父母,最终目的是强迫孩子成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型“。

只要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稍稍偏离了预定轨道,父母就会担心不已,生怕因为自己哪一点细节没有做好,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教养细节,真的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吗?养育孩子,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可循吗?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教养理念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园丁与木匠》。

本书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

在这本书中,她通过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与具体的、模式化的教养方式相比,父母用无条件的爱创造出的自由探索的生态环境,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保障。

重新定义父母的职责

作者认为,父母这个词语,并不应该指向一个目标,比如——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类型的成年人。

打个比方来说,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应当像一个园丁,而不是成为一个木匠。

作为一个木匠,他的工作方式是——将材料塑造成最终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要符合最初的预期,因此,精确和控制力是木匠的盟友。

而一个园丁要做的是——为植物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付出辛勤的劳动与努力,同时也要准备接受与预期不符的结果——也许花朵不是最初想象的颜色,甚至连品种都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一种。

但这种不确定,也正是园丁的快乐和成就感所在。

没有一株植物能保证成为最高、最美、或者最长盛不衰的那一株,每株植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但与此同时,它们各有各的美丽和优势,也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

园丁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涵养整个生态系统,然后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付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我们不是要创作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接受、尊重和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空间,让每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养育细节,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教养一词,出现在20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父母在要孩子之前,往往已经有了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于是,在生儿育女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在学习和工作中习得的模式,套用到养育孩子上。

他们为孩子设立明确的目标,并相信他们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被教养得越来越好。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孩子习得的学习、发明、创造以及传统、文化、道德等种种人类特有的能力,都是在亲子关系中萌芽的。

父母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接受他们会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这是进化生物学所揭示的图景,也是儿童发展实验室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

必须承认的是,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必要的。

但是,这与传统的教养理论并不能划上等号。后者声称,父母行为的每项差别,都会定向影响孩子今后的性格。

但是,高普尼克基于她对各学科相关研究的把握,得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会震惊的结论:

没有任何可靠的研究证据表明,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细节差异,和孩子成年后的性格,以及其他发展成果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关系。

也就是说,孩子是可以适当地吃一点垃圾食品还是要一直“健康饮食”?应该让孩子痛快地玩耍还是一回家就做作业?孩子哭泣的时候是否要马上抱起来安抚?我应不应该强迫孩子改变内向的性格?

这些让许多焦虑的家长小心翼翼注意的养育细节,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混乱,才是孩子童年的主旋律,但这种混乱是有价值的。

受自然选择和随机突变的影响,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长处、弱点、智力、技能天赋各不相同,无法预测。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如果能在童年时期有一个安全的、受到保护的环境,供他们积极、主动、自由地探索,就可以培养出适应环境、解决困境的能力,为他们的成人时期做好准备。

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发育时期,它们会生成更多的神经连接,也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人大脑的两倍。因此,他们的智力发展会拥有更多的可能,同时也更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

而这个环境的主要提供者,就是他们的父母。父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的探索,从“无序”走向“有序”,拥有崭新的属于成人的能力——一套全新的“控制系统”。

让孩子们在童年上“浪费”的时间越长,他们就有可能发展更多的能力,也越能适应未来不可预测的变化。

所以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好好利用这段童年期,让孩子变得更“多样化”。

童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

人类学最新的研究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不是学会了狩猎,而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养育孩子的技能。

人类的孩子特别适合向他人学习,而成年人则特别适合照顾和教育孩子。这些事实,对人类进化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童年要漫长许多,而且随着人类的进化,童年期变得越来越长了,这也与更大的大脑、更高的智力、更强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在这段漫长的童年时期里,成年人在照顾孩子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之相应的,孩子也可以拥有更大的相对脑容量,比其他任何生物都要更强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童年,就是用来学习的,但孩子的学习远不只是听父母说什么,或者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

孩子会学习上一辈的文化和技能,但又不是完全照搬,否则人类就永远不会进步。孩子最初在社会学习上的微小差异,会迅速扩大,最终在这个人成年后的思想和生活当中,演变成为巨大的差异。

作为父母,要允许这些差异化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刻意地按照一种模式对孩子进行“精雕细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更好地生存下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学习模式,更不会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父母应当走出传统的教养误区,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模式并不是解决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的关键,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面对挑战的不二法宝。

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些什么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这种学习很少是通过刻意的教授来实现的。

孩子与他的照顾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适用于文化性学习。

孩子不会被动地被他人塑造,他们会主动解读和理解别人的信息,并且以复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与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然后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物理环境,周围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属性。

第一种大家常见的形式就是模仿,也就是“边看边学”,这也是对于婴幼儿来说,最有效的一种因果学习形式。

幼儿的模仿也是有选择的,他们并不是任何行为都会去模仿,而是模仿导致有趣结果发生的行为,并且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接近目标和意图,同时考虑统计数据和概率要素。

这对父母来说就意味着,你不是要去命令孩子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而是按照我们“所做”的去做。在父母做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行动放慢一点,动作夸大一点,让孩子看得更清楚,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

第二种方式父母们也很熟悉,他们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让孩子“边听边学”,这样也会让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受益无穷。

和孩子交谈更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也会更愿意交谈,词汇量也更大。

最新研究表明,总是在问“为什么”的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吸引父母注意力,而是确实想要答案,想寻找好的解释,并从中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是否被充分地回答非常敏感。

当孩子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的时候,会问另一个问题或者重复这个问题,直到得到一个有效的回答,才会表达认同,然后用下一个问题去详细阐述、区分或者问更多的细节。

所以,父母应当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要好好的应对孩子的“为什么”,尽量给他们一个能够揭示因果关系的“最佳答案”,来帮助孩子从更深入、广泛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

另外,如果信息的来源不同,内容截然相反,那么孩子会选择更信赖她的照顾者。也就是说,依恋模式决定了孩子更相信谁。

因此,一个稳定、安全的爱的基础,比说话的内容细节和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第三种方式是边玩边学。孩子天性就喜欢玩耍,这一点大多数父母都会认同,并且模糊地觉得,鼓励玩耍是一种很好的教养技巧。

生物学家也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强调了玩耍的五个特点:

✪ 玩耍不是工作。

✪ 玩耍是有趣的。

✪ 玩耍是自愿的。

✪ 玩耍与其他基本的欲望,如对食物、水或温暖的需求是不同的。

✪ 玩耍有一种特殊的结构,一种重复和变化的模式。

玩耍不光是孩子的天性,也对孩子大脑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大脑。

由于文化传统和固有认知的影响,成年人往往会受到“确认偏误”(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的困扰,但婴儿则不会。

实验表明,婴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他们看到与自己的理论相反的证据时,就会被吸引着去做实验,而这种实验,是以玩的形式进行的。

另外,婴儿还会通过一种人类特有的玩耍方式——“假装”,来发展他们的假设或反事实思维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核心。

爱假装的孩子,更善于弄清别人的想法,更容易理解别人,心智会发展得更加完善,18个月到5岁期间,是发展这种能力的重要时期。

既然玩耍如此重要,那么成人要做的是——不要妨碍他们,也不要老试图让孩子去体会“意义”这件事。

比如,成人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玩具的秘密,但不要总是去教学他们如何去玩玩具,这样就会阻碍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让孩子自发、随机、自主地玩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能力。

到了学龄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方式是边练边学,他们的进化目标,从“探索式学习”转向了“掌握式学习”。他们需要实践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学校和家庭是重要的学习场所。

在这个阶段,成人的任务就是看护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们要体验的不再是在安全环境中探索世界,而是要试着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

在此时成人能够做的,则是为青春期的孩子,统共一个更抽象、更社会化的环境,而不是阻止他们参与到成人生活紧张和忙碌的实验当中去。

写在最后的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当中最根本、最深刻,也是最宝贵的一部分。

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而是遵循它的生长规律,为它尽可能地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小草培养成一株美丽、健康的小草。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的矛盾当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当做父母的附属品,不着急拿他们去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是把亲子关系当做一种获益的工具,期望着未来得到孩子回报,而是给予他们不带有附加条件的爱,和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的美好关系,那么许多困扰我们许久的亲子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这可能就是为人父母能够尽到的最大的责任。

以上。

你认为养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欢迎留言。

「 壹荐

《园丁与木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

刘家杰 赵昱鲲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