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视频平台有一个特别火的街头采访,什么样的男生看上去很穷?

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套答案:

喜欢捋头发
头发两边短中间长
衣服上有大logo
穿工装裤和篮球鞋
没有车
喜欢吃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

夺笋呐,以这个“标准答案”来看,谁还不是个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说别的,作为中国餐饮界的两大巨头,哪个打工人没有被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喂饱过肚子呢?

我数了一下,酷玩附近5公里范围内有8家兰州拉面,6家沙县小吃,一周总有那么几天,是属于拉面蒸饺麻辣烫,米线盖饭酸菜鱼的。

在全国范围内,兰州拉面的门店数量超过4万家门店,沙县小吃更是超过8.8万家,二者年营业额加起来超过1100亿。

1100亿是什么概念?A股4000多家公司,市值破千亿的也只有116家(2020年9月)。

客单价不足20元的街头餐饮小吃,竟然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市场能量,沙县小吃更是以一己之力,将门店开至全球62个国家地区,辐射带动超过30万人就业。

难怪总书记都为沙县小吃点赞,称其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边被冠之以“土味”、“low”,尤其在相亲场合,请客吃沙县小吃常常处于鄙视链最底端,是要被发帖吐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边,沙县小吃攻城拔寨,门店遍地开花,创造了万亿级市场,带动了一个地方的产业脱贫致富,走出国门的沙县小吃甚至“一座难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沙县小吃,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

读懂沙县小吃,要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暴雷”开始。

1

1992年2月,沙县人邓世奇决定举家逃往厦门。

80、90年代,沙县“标会”盛行,所谓“标会”,最早叫“互助会”,一般平头百姓置办家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需要街坊邻居集资,等有钱的时候,会加上利息一并归还。

借钱者来钱容易,出钱者拿到的利息比银行高,标会赚中间费,这种民间融资的方式,和前几年大火的P2P一个模式。

如此钱生钱,又快又稳当,大家都红了眼,当时沙县城镇90%以上、农村60%以上的成年人都加入了标会,最多的一人甚至同时参加了140个标会,举债入会者屡见不鲜。

由此导致沙县物价暴涨,消费飙升,赌博风行,标会很快兜不住,开始跑路,引爆了一连串的暴雷潮。

当时还没有爆通讯录这种做法,讨债的人堵到家门口闹事,很多欠债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借款30万入会,最终欠款13万的邓世奇,就是那些外出逃债者之一。

离开沙县前,邓世奇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原家小吃”店,卖一些沙县当地的特色小吃,出逃之后,夫妻二人在厦门照例开起了小吃店过活,奈何选址不当,房东搬家,几乎血本无归,急得差点跳海。

为了孩子,邓世奇两口子忍了下来,没钱租店,就在人来人往的马路边架起锅灶,支一块塑料布,从白天干到黑夜。

两个月下来,邓世奇攒够一些钱,在人流大的地方又租了间12平米的店面做小吃,店里只卖三样东西——扁肉(馄饨)、拌面、茶叶蛋,馄饨一块,拌面5毛。

那是下海、打工火热的90年代,吃饭难、住宿难渐成问题,邓世奇“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小吃店生意火爆,开业第一天卖了158块钱,第二天188块,一个月能赚上千元,要知道,当时工人的月工资也才几十元。

小吃赚钱的消息传回沙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沙县人人都会做几样拿手小吃,欠款的、催款的纷纷扛着木槌(做肉馅儿)、鸳鸯锅(煮馄饨)跑到大城市,做起了小吃生意。

根据沙县小吃办的数据,1994年,厦门开了900多家沙县小吃,而福州有2000多家,到1997年,这个数字已经过万。

时任沙县县委的同志下乡到夏茂镇,“听到满街叮叮当当的砸铁声,发现铁匠正日夜赶工用于煮馄饨、熬高汤的鸳鸯锅”——沙县小吃的火爆,可见一斑。

不过,如此散兵游勇式扩张带来的,却是“规范化”的问题。

由于外出经营的大多为夫妻店、家庭店,开店门槛低,也不办理证照,被工商局抓到,“只罚款500元,并不妨碍经营”,伴随着沙县小吃粗放式的开枝散叶,安全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2005年3·15,有广东媒体曝出沙县小吃的馄饨里含有有毒矿物质硼砂,卫生监督所突击检查的35家沙县特色小吃中,26家无卫生许可证,18家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

尽管经过查证,这些店铺并非真正的沙县小吃,只是打着沙县的旗号经营,但依然给正儿八经的沙县小吃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能让一颗假的老鼠屎,株连了一个地方的传统品牌,沙县小吃“正规军”该行动起来了。

2

打响沙县小吃保卫战第一枪的,是沙县政府

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做小吃赚到的钱回流沙县,标会风波逐渐平息。

沙县政府注意到民间小吃的热潮,恰逢国家号召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突围,投入少、技能要求低的小吃店,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时,全国12亿人口,餐饮企业却不足5万家,算下来,一家餐厅要为2.5万人提供服务,生意怎么看都能做。

1997年,沙县政府成立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小吃办”,鼓励推广小吃产业,并开始申请沙县小吃的商标。

但按照《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不得作为商标;同时,“小吃”又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品类,故“沙县小吃”不得注册为商标。

沙县领导决定分两条路走,一边继续死磕商标,另一边先把人动员起来再说。

为了动员大家做小吃,沙县政府拼了。

开店没经验?我找人教你。

家里有人开店,就动员全家老少,叔叔拉着侄子,舅舅拽着外甥,一边帮忙一边学习。

家里没人也别担心,政府派人带你。沙县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科级干部停薪留职出去做小吃,前后有200名干部走出去,夏茂镇原党委副书记“下海”后,两年多时间就带领乡亲开了18家“罗氏小吃店”。

开店没信心?我给你找“榜样”。

小吃办投资建设“沙县小吃一条街”,并请已经开了4家店面的邓世奇,回老家开店,给大家做示范。

开店没钱?我出,没有宣传?政府给你站台。

一开始,沙县小吃都集中在福建及广东沿海地区,但一个城市的容量毕竟有限,政府又号召大伙儿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迁移,并直接从经济上予以补贴——

2004年沙县小吃进入上海,每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100家店,每家补贴3000元。

到陌生城市打拼不放心,沙县政府又在各地组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负责协调统一,为避免恶性竞争,要求500米范围内不能有两家沙县小吃;工会甚至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老带新模式”——一些经验丰富的店长,会被选为“猎头”,他们负责开一家新门店,开上一两年盘活客源后,再把店溢价转给新人;如果店铺行情不好,碍于个人声誉,店主一般也会直接关店,而不是转给下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出开店,担心老人和小孩?政府帮你照看。

沙县政府大力扶植民间托管机构,还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帮小吃业主带孩子,如果是寄宿学校,则必须配备电脑室,方便孩子与家人视频联络。

在政策扶持和同业帮助下,沙县小吃很快向全国扩张,2010年5月4日,沙县小吃登陆中国台湾,次年7月7日,沙县小吃进入澳门。

在另一条路上,沙县政府也没放松,先是办起了一年一度的沙县小吃节,又到各个城市开推介会,一定要把沙县小吃朝着品牌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星罗棋布的沙县小吃店也成了活招牌,到2015年,经沙县政府多次协商申请,“沙县小吃”四个字和那个绿色的吃豆人图标,才特批下来。

从此,沙县小吃终于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沙县小吃有了“正规部队”,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

2018年,沙县小吃在日本东京开了第一家门店,开业5小时营业额就突破20万日元(约1.17万元)。

随后,沙县小吃带着扁肉、拌面、炖罐和柳叶蒸饺这“四大金刚”开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等62个国家地区,将中华美食带到世界。

沙县小吃法国店

在政府喂奶式扶持、同业公会襄助以及沙县人吃苦耐劳的共同作用下,到2020年,沙县小吃在全国开了8.8万家门店,是华莱士的7倍,肯德基的13倍,数量之多甚至连传言都出来了。

目前,沙县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辐射带动调料、桌椅、碗筷等行业30万人创业致富,不起眼的小吃,成为了沙县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

有人要会问了,不对呀,我家楼下的沙县小吃不是沙县人开的。

对的,不是沙县人,也可以开沙县小吃,这是沙县政府的另一项成绩。

2008年,沙县国投注册“沙县小吃集团”,再加上2015年商标落定,沙县政府将沙县小吃做成了一家“国企”。

图/天眼查

只不过,这个国企有点特别,它不直接经营实体店铺,而是通过商标控制营运企业。

由于实在摁不住假冒沙县小吃的势头,沙县政府干脆决定,开放商标和有偿培训,不管是不是沙县人,谁都可以来。

问题是,即使培训再好,餐品怎么办?

连锁品牌讲究的不只是同样的店面装修,更要保证餐品的口味和质量,不同于西式快餐,中式饮食很难标准批量化生产,尤其像拌面、蒸饺,很容易一家店一种口味,一些调料也只有沙县本地才有。

在这方面,沙县政府开动脑筋,从上中下游齐发力。

上游的原料种植,由于大家都去做小吃了,政府将闲置土地回收流转,集中种植包括生姜、食用菌、小葱等在内的原料。

中游的食品加工,政府设立沙县小吃产业园,开设中央厨房,通过机械化、自动化保证产品标准,机器和面、做馅、包饺子,就拿蒸饺来说,几乎每天都有10吨蒸饺从这里生产出来,配送到全国各地。

下游的物流配送,沙县政府在全国成立23家餐饮连锁子公司、21个区域配送中心,供货连锁标准店3000多家。

当门店与供应链触角伸到全国的时候,沙县政府也在尝试大数据和智能化,选址、原料、品类、售价……不同的数据统一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如此上中下游齐发力,既保证了沙县小吃的品牌质量,也让沙县在上下游的产业链都跟着赚了钱,顺便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当很多人跑出沙县当地打卡的时候,无形中也刺激了旅行和文化的消费,据统计,每年沙县都会吸引超过500万人次的观光旅游,2019年其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4.48亿元人民币。

沙县小吃一条街——文昌街

第二代沙县人甚至开始了互联网直播与销售的新玩法,他们直播带货、分享经验,不用离开家乡,就能发家致富。

如今我们回头再看,就会发现,在沙县小吃攻城略地的背后,离不开沙县政府的积极投入和正面引导。

20多年,领导班子都换了好几届,但在推广小吃、联动产业这个方向上,沙县上有顶层设计,下有齐心合力,大家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地传了下去,用几代人的努力和智慧,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章。

尾声

可是话说回来,人们提起沙县小吃,总有一种“土味”、“不酷”的刻板印象。

这里头,有时代的印记,也有人的选择。

所谓时代的印记,更是伴随着当年外出打工潮诞生的沙县小吃,它不需要装修好看,不需要菜单花哨,只需要吃饱、便宜就够了。

所谓人的选择,是那些背着鸳鸯锅和木槌外出讨生活的沙县人,暂时无力承担更大的投入,只能以简陋的门脸,加上地道的口味,求一个收入的稳定。

时代在变,今天的沙县小吃,早已不是20年前的沙县小吃。

他有标准化的产品、连锁化的店面、产业化的供应,他和麦当劳、肯德基甚至海底捞一样,就是一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的餐饮店。

往大了看,沙县小吃依托当地特色,打通了产业链,盘活了一个县,是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乡村振兴”计划的“参考答案”。

全国上下,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重庆小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扬州包子、东北炸串、云南过桥米线……我们也曾有过馒头办、西瓜办这样的机构。

为什么只有沙县小吃成功了

参透其中的门道,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正确答案。

再往小了看,沙县小吃可以养活一家人,还能让每一个进店的人体面地吃饱饭。

我想,这样的事情,本身就足够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