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的进步才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文:葛剑雄 编:木叶

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开放而不传播

今天讲文化自信,也应当包括有魄力承认自己的不足。 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 正因为有“自信”这个特点,中华文明产生了一个特 点。

那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外来的军事征服者最终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有些游牧民族、北方民族,一次次成为中原的主人,鲜卑人、蒙古人、女贞、契丹、满族……他们都没有用自己的文化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到最后,连他们的统治者本人都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大家可能不太注意。那就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我们现在常常讲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

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就是允许各国来、欢迎你、不歧视你,但是从来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玄奘出去实际上是偷渡的。

胡商与遣唐使

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

又如,尽管蔡伦在公元2世纪时,就综合了造纸的方法,为造纸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外传。最后还是唐朝军队被阿拉伯的军队打败,大部分人被俘,造纸的工匠也被俘,被带到巴格达那边,那时阿拉伯人才学会了造纸。

大家肯定要问了,那么郑和下西洋难道不传播吗?不是,他是宣扬国威去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蛮夷是学不会的,觉得我们的文化只是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并不适用,因而开放而不传播。

但是,不要以为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从来都是比较先进的,就不去传播。你不传播,谁承认你先进呢?

▌传播应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中国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很好,但是为了和世界交流,还要问一个,“己所欲,如何予人?”这是今天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中国人今天为什么要走向世界呢?

我去过不少的地方,但在接触过一些社会精英、领导、基层以后,我发现其实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而你想要走向世界,第一步就应该是让人家了解你。要了解当然就要实事求是,展示的应该是我们的各个方面。人家来了,也要让人家了解各个方面。

走出去的第二个目的,是要向世界学习。历史上,作为我们文化主体的华夏文化,是不断地在向外界学习的。今天我们向外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官派留学生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不走出去,不是去人家那边,人家是不大可能主动传过来的,而且,传过来的也可能是经过选择或者从商业、政治利益出发的,所以必须你自己走出去。学习世界是很重要的任务。

走出去的第三个目的,我认为,是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中国制造”。我们现在走向世界的能力有限,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有吸引力的、核心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音乐制品。有不少我们自认为了不得的东西,到外面却没有什么人看。

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中国制造,我们有的不过是加工。如果你有什么创意,可以往生产的文化产品里面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不仅仅提供技术,还提供文化,那么,我们的走向世界,才有质的提升。

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我反对什么事情都跟传播中国文化挂钩。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首先是人家看了,了解了它,再自由选择。

这个和历史上不同。大家觉得以前传教士不是过来传播的吗?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部改土归流以后派教师开学校,这也是行政能力的传播,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天在世界上哪怕是对一个小国、一个弱小的民族,我都希望你不要打传播的旗号。你可以展示,让他选择需要你教他的、需要你传播的再传播,这才是比较好的。

特别中国现在在经济方面迅速崛起了,加上我们还有些历史上积累下的现实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不要轻易打着传播的旗号,传播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文化传播应出于对方自愿,顺其自然

▌传播文化需要贡献价值观念

历史上很多文化的传播,其实并不是自然的。比如英语,它是怎么变成世界性语言的呢?就是因为有大英帝国,接下来又有二战之后美国的崛起。

没有这些历史原因,为什么还要学英语呢?显然并不是因为经过全世界语言学家的比较,觉得英语最好,然后推广。

有人现在强调汉语怎么怎么好,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这又不是做买卖,我为什么要学你的汉语?在人家还没有了解、认同的时候就急于讲“传播”,是不合适的。

而且我认为,传播文化更有效的途径是翻译。比如中国人想看《天方夜谭》,就得依靠好的翻译。但你最好找外国人来翻,因为如果是中国人翻的话,不一定懂人家的文化。

时至今日,物质的交流已经不存在太大障碍,而精神文明难分优劣,其差异将长期共存。

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但这不能仅仅依靠外交辞令或表面文章,还要理解为什么,就像西方人需要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合理、为什么有生命力一样。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避免因过于快速、高度的融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念

现在和经济实力相比,我们在文化实力方面所占的份额其实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文化、文化产品差得还很远。

另一方面,就算我们的经济达到第一了,是不是文化上就什么都可以超越、什么都可以立即赶上呢?

那也不是。即便是同步发展,也会有落后、有超越。但是,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客观存在,在今天,还必须和文化产品、文化风格连起来。换言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价值观念的贡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葛剑雄老师对文化传播的论断可谓一针见血、直指本质,同时还有理有据、毫不含糊。 他总是这样,一直为社会发出理性呼声 ,敢于说真话、谏诤言,发出理性的声音,并且不惧于放大。

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流动和变化之中,我们应该庆幸在人生路上遇到了像葛剑雄老师这样的人。他们是时代潮流中的“石头”,“江流石不转”,走得远了,回望一下他们,可以重新校正自己的经纬度。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葛剑雄最新力作《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独家签名版。收藏、阅读本书有以下三大理由:

◎最新力作:葛剑雄老师在这本书里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用独特的视角,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从“不变”与“万变”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专业水准:葛老师把枯燥无味的内容,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让所讲事例都生动鲜活。而且,葛老师不单是精于学术研究,他的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而且他的书“不枯燥”、“吸引人”是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

◎历史深处的关怀:《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即让每个人中国公民能够渡过历史这条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而且他的亲笔签名让本书多了一份温情,也让本书兼具收藏价值。

签名版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