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影视或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引申义是指招惹到比自己更为强大,或不好惹的人。由此看来,“太岁”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太岁”往往是与灵芝挂钩的存在。这不由得令人好奇,那些全国各地都有发现的“太岁”,到底是什么?专家解释其违背了自然规律。

关于太岁的定义,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太岁乃百“药”之王,有延年益寿,起死回生之效,因此它常被人称作“肉灵芝”。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肉灵芝”的定义是古人基于太岁的传说给出的,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时代局限性。按照科学的说法,太岁其实是一种由200多万种菌类组合在一起的混合体,其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百亿年前,堪称动植物的始祖。

第二种说法则与天文星宿有关。众所周知,古代人民信奉神鬼之论,朝中更设立过观星推演的机构。据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木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为12年,于是他们将流年的12属相称作“太岁”。简而言之,星宿方面的太岁其实是位掌管人间祸福,驱邪司正的神明。

神明只有一位,因此太岁的种类划分只存在于生物界的定义中。生物学家根据太岁的生长环境将它们归为三类,分别是水太岁、土太岁和石太岁。由于环境的差异性,它们的稀有程度也大不相同,其中石太岁因生在地底,干净无垢而被视作太岁中最好的品种。水太岁生存环境普遍,自身附毒,收藏风险较大,因此稀有程度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太岁有品质之分,但相较于其他菌类,它仍是最为珍贵的存在。生长在艰难的环境中,太岁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它们,历史上多的是误打误撞“挖出”太岁的例子。自15年起,就有村民陆续从河岸中钓出太岁。这在当时引起了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生长在水中的太岁身附毒素,稍有不慎便会威胁到触碰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专家对其往往持以怀疑的态度。

不过很快这个疑虑就被打消,原来,15年那位四川居民钓出的太岁是历经水灾后被河水冲到河边的,自身并没有任何毒素,而那位村民也在不久后将那株太岁卖了个好价钱。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太岁都能被“钓”出来,有的还是要靠人类自己去捡。

同年就曾有一位松原小伙在工地上捡到了一种菌类物质,它手感似肉,内有纹理,无特殊气味,经专家鉴定确为太岁的一种。12月,一辽宁市居民更是在山上捡到了一颗140斤的太岁。这个发现大大震撼了世人。140斤,相当于一位身材略胖的成年人的体重,仅仅是一种菌类,又怎能长到这个重量。

虽然知道了太岁的本质和生存条件,但对于其细胞结构,生物学界还是众说纷纭。除此之外,由于太岁生命力顽强,价值极高,专家一致认为它违背了自然生长的规律。尽管如此,太岁的价值仍是只高不低,市面上的价格也非常人所能承受。生长在纯净无污染的环境中,太岁可以防腐,改变水质,长久杀菌消炎。

但值得一提的是,太岁并不是药,不经医生劝告,盲目服用反倒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随着市面上太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歪主意,试图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对于这种现象,民众可以通过闻气味或泡红糖来鉴别太岁的真假。

太岁身上仍隐藏着许多谜团,虽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足以揭开这背后的全部真相,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早晚有一天,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得到困扰前人多年的答案。除此之外,对于太岁的交易买卖,我们也要持谨慎的态度,严格打击非法交易,保障自身和他人财产安全。

参考资料:

《神农百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