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大会》节目中蒋方舟自爆是讨好型人格,到“阿雅和大S的相处模式”再到日本作家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说明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正确理解“讨好型人格”?有效挣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大力嚒嚒就主要围绕它的定义、原因和方法几个方面来给大家深度剖析一下有关“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多指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某个人具有讨好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按照习惯的路径完成了,就好像一个程序,一旦点击开关,程序就会自动跑一遍[1]。习惯成自然,没办法控制的感觉真的挺可怕的。

所以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下成为的习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大后拥有“讨好型人格”属性的人在小时候也同样属于“讨好型人格”。

要想挣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就要了解它的的诱因。今天大力嚒嚒就来谈一谈,各位家长应该在儿童时期注意哪些因素?“讨好型人格”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以免不恰当的行为造成孩子“讨好型人格”,毁了孩子的一生。

讨好型的人格有什么危害?

大家对于“讨好型人格”的标签是这样的,自卑、敏感、没主见、不懂拒绝、没有原则和底线……而长此以往,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压抑了自我个性,造成了个人价值的极度缺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去附和他人,一生很难有大的成就。小时候你会为了讨好父母、讨好朋友而委屈自己,长大后可能又会讨好领导、讨好同事而为难自己,这么一看,“讨好型人格”的人活的真是太累了。

讨好型的人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我们来说先天因素对“讨好型人格”的影响,心理学上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有了自己的气质类型,而这种气质类型,决定了孩子在出生以后是否容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比如说:有的孩子受了委屈也不敢大声哭,胆子通常比较小;另外易敏感、对周围的感知力比较强,对人的话语比较敏感。所以,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胆子小、易敏感的孩子更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先天特质,后天环境因素更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催化剂。

斯金纳认为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的反应构成人的行为。而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围绕家庭方面展开,且对家庭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婚姻关系几个方面[1]。

原生家庭的亲密度与幸福度

原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受过的伤,长大后想要修复是很困难的事。尤其是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或多或少都会给孩子心理留下创伤。《我家小两口》综艺中,戚蓝尹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自爆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因为父母在她小时候经常吵架,仅仅10岁的她就很“懂事”,劝说他们还是分开比较好,她都可以接受和理解。就是这样一种牺牲自己去成全父母的想法,在之后的成长中埋下了“祸根”,所以直到现在她还会习惯性的和别人道歉。由此来看,原生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性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离异家庭的家长更要多多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即使是单亲家庭,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并不是被抛弃的感觉。

家长不要太强势,不要吝啬赞美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性格强势的家长,相反孩子的性格却很“温柔”,大力嚒嚒对此深有体会,我家小孩有段时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刻意讨好我,想得到我的认可,所以会表现得自己很乖,做你喜欢的事情,说你喜欢听得话,在他的认知里,我做了妈妈(爸爸)开心的事,就是对的,爸爸妈妈就会多爱我一些。所以,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注意了,或许这种“温柔”性格是可以“害”了孩子的。

这时家长要收敛强势的个性,要多鼓励赞美孩子,不要过多否定,因为经常用否定的态度去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更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小时候会特意讨好你,长大后也会去讨好其他人,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形成独立的个性,变得优柔寡断,没有原则和底线。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先天性特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来有效纠正这种缺陷。

一、培养孩子特长

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孩子特长,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更好地发展自己,享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养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毅力等优良品质。树立自信,也不会老是去想着如何去讨好其他人了。

二、多沟通

沟通的过程也是传递爱的过程。对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沟通才能够让他们在健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交流过程中就加强了孩子的安全感。可以每周进行1-2次深度交谈,或者进行2-3次在外度过的亲子时光。

另外,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有足够的耐心。但是一些父母在沟通中难以理解孩子的世界,无法形成同理心,在沟通中非常焦躁,无法和谐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因此,父母在沟通时要以理解为前提,具备足够的耐心,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愿意和家长积极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4]。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期最为典型,对促进幼儿社会化、人际沟通与交往、情绪情感等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他人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3]。

四、多鼓励孩子进行演讲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胆小害羞敏感的的孩子,首先演讲会呈现给自己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的舞台,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在相互比较中, 也会发现的自己的缺陷,在下一次演讲中改进,是克服孩子的在众人面前害羞和胆怯的弱点的有效方法[2]。

综上所述,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和家长的责任关系重大,希望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良好教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人格的强化与建构

2、 小学生演讲技巧的培养

3、 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4、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