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11日报道,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预计下周访华,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寻求与中国合作。

如果成行,这将是拜登政府高级官员首次正式访问中国,也是中美继安克雷奇对话之后在不到一个月内的又一次高层互动。

就在传出克里可能访华的消息之际,中美“乒乓外交”在4月10日迎来50周年纪念日。

在中美关系遭遇困境、互利合作受挫的当下,如果克里实现访华,“气候外交”能否成为中美关系突破障碍的契机?50年前的“乒乓外交”又能带来哪些现实启迪?

“气候外交”是突破口?

关于克里访华一事,《华盛顿邮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这位前国务卿预计将前往上海与中国官员会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透露,克里计划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会面。

不过,《华盛顿邮报》称,这次访问仍有可能被取消。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说,目前没有行程需要发布。中国外交部也没有回应有关此次访问的问题。但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补充说,自两人被任命为特使以来,克里一直在与解振华接触。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克里访问中国是其亚洲之行的一部分,他还将访问印度、阿联酋和孟加拉国。

外界认为,克里此行与拜登政府筹备雄心勃勃的气候峰会有关。美国将在4月22日至23日举行全球气候变化视频峰会。拜登总统已邀请4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峰会。中国外交部此前表示,中方已经收到邀请,目前正在认真研究。

《华盛顿邮报》将克里访华描述为“敏感的访问”。报道称,在中美两国因人权、贸易和安全问题发生冲突,并争夺全球影响力之际,这次访问凸显拜登政府在努力与中国竞争的同时也寻求合作。克里此行“试图在两国紧张局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更紧密合作的领域”。

事实上,顶着气候特使头衔的克里是一名外交老将。他曾担任国务卿、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他的外交理念是倡导个人外交,重视与外国官员进行面对面会晤,以求达成共识。

如果克里能实现访华,考虑到他的深厚外交履历,再加上怀揣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意愿,一定意义上似乎赋予此行“气候外交”的色彩。

经过安克雷奇“及时、有益、加深相互理解”的高层对话之后,“气候外交”能否成为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突破口?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认为,气候变化是拜登执政议程的优先课题,也是中美之间可以合作的重要领域。当年,正是中美携手最终促成《巴黎协定》。美方寻求在气候问题上合作对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是积极因素。一则能增加中美关系合作面,因为气候问题不仅涉及双边,也涉及多边;二则也说明拜登政府不像特朗普政府只谈竞争、对抗,不谈合作,现在至少双方能在重大问题上展开合作。

但是,对于“气候外交”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中美关系现状,分析人士持谨慎态度。

“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很多方面仍延续特朗普政府的基调,基本以打压、遏制为主。”吴心伯说,仅凭气候问题上的合作,还不足以改善中美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认为,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中美双方任何一方的举动,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或者被误读。克里如果来访可能只是官方层面的工作性质访问,未必涉及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气候变化很难作为一个小起点,进而推动中美关系大改善。因为气候变化相比政治、安全、人权等问题属于低政治范畴,即使合作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关系紧张状态,此其一。其二,虽然克里曾担任国务卿、参议员,但是作为气候问题特使,他在拜登内阁的内部影响力有限,无法与国务卿、防长甚至安全顾问相比。

“乒乓外交”的现实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华盛顿邮报》11日首先报道克里可能访华的消息时,该报在前一天还关注并报道了另一则新闻——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

4月10日恰好是正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中国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访华的美国客人。两国隔绝20多年的交往大门由此打开,被后世传为佳话的“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也就此拉开序幕。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中美关系。1971年,那只小小的乒乓球成了撬动中美关系的“支点”。“乒乓外交”开启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也顺势前行:1971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两个月后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直至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华盛顿邮报》的切入视角是回忆当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成员,“50年前,一个嬉皮士、一个牙医助理和一个15岁的孩子用乒乓球开启了美国与中国的交往之门。这项美国体育中的地下室运动帮助两国关系开启历史性的解冻进程。”邮报写道,“这是两国之间激烈、有时是血腥竞争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以致尼克松总统在第二年访问中国。”

中国这边,更是对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给予高度重视,并予郑重纪念。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视频对话时重提“乒乓外交”;

4月10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

中美“乒乓外交”之所以值得一提再提、反复重温,不仅因为今年是50周年,更因为“乒乓外交”对于当下处于新的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崔天凯在视频致辞中说,50年前,中美两国之间的不同远超现在,但双方从两国人民的根本福祉和共同期盼出发,尊重彼此差异,开启合作进程。“乒乓外交”带来的深刻启示之一说明中美可以也必须跨越分歧,寻求合作共赢的相处之道。彭博社报道了崔天凯的讲话并部分引用了这段表述。

吴心伯表示,目前的中美关系与当年相比既存在明显不同,比如中美之间已形成广泛的利益联系和交往纽带,那时都是从零开始;同时也有一定相似性。当年,两国经过几十年敌对,基本处于不来往的隔绝状态;如今,经过特朗普四年执政,特别是最后两年疯狂破坏中美关系,包括利用疫情因素限制两国社会交流,导致两国社会交往和互动按下暂停键。

“乒乓外交”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当年,正是“乒乓外交”打开两国民间和社会交往大门;现在,中美两国也应多管齐下推动交流,尤其是恢复民间交流,这对改善两国关系最有成效。一来民间本身有巨大需求,比如在教育、商务领域渴望交流;二来随着民间乃至地方政府慢慢恢复交流,进而有助改善美国对华政治气氛,特别是精英层的对华认知和话语。

吴心伯还指出,中方屡屡提及“乒乓外交”试图传递两层信息,一是鼓励民间交流,不赞成中美“脱钩”;二是希望通过扩大人文交流改善气氛,对中美关系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预计拜登政府在人文交流方面或将有所调整,不会像特朗普时期那样打压、限制甚至切断交流。

还有评论指出,“乒乓外交”生动诠释了抓住时机、相向而行的外交智慧和决策勇气。

曾在尼克松访华前后担任基辛格助手的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Hormats)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国会山》网站上刊登一篇题为《50年后,我们仍然可以从美中“乒乓外交”中学到东西》的文章。

文章中,霍马茨说,当年,在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握手、交谈并互换礼物的事情传遍全球,以及美国乒乓球队提出希望访华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抓住机会,邀请美国代表团在回国途中访问中国。50年后,他得出结论,“乒乓外交”及其后续中美之间的访问,其影响远比当时意识到的还要深远。它们使普通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个性化,使双方减少对彼此的负面观感和不满情绪,这是其他渠道很难实现的。

“尽管我们(现在)因为各种问题而陷入异常紧张(状态),但中美仍有许多机会可以携手合作,解决两国乃至全世界当前和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写道。

不过,谢韬指出,在纪念“乒乓外交”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时代的变化,美国心态的变化。50年前,“乒乓外交”之所以诞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美双方也有解冻关系的共同需求和意愿。比如美国国会在1966年就举行对华听证会,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美国还在国内做大量动员和舆论工作。50年后,时代完全改变,美国带着猜忌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这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阻力。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廖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