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二战的欧洲战事几乎一片低迷。

在东欧的苏德战线上,刚刚完成了基辅围歼战与包围列宁格勒之行动的德军,立即着手准备开展对于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进攻。

30日,在完全占领了前往莫斯科公路上的交通咽喉——斯摩棱斯克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三支装甲集群开始了对莫斯科外围的进攻作战——“台风”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风行动是苏德三大城市战役(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的第二场,此时列宁格勒战役已经开启,斯大林格勒战役还尚在酝酿。那么,在莫斯科战役前,苏联首府莫斯科又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呢?

一、“台风”行动:对莫斯科的极大打击

在此时的苏德双方战线上,德军在南、中、北分别部署了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霍普纳指挥的第四装甲集群、霍特指挥的第三装甲集群,总兵力为76个师又2个旅,合计约180万人。

与德军相对应的是,苏军在南、中、北分别部署了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铁木辛哥指挥的西方方面军、科涅夫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三支方面军共有85万余人,集中部署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防线。

同时,为防止德军突破前线后迅速突向莫斯科,苏军还在三个方面军的后方构筑了多道防线,并立即组建新的方面军,从西伯利亚抽调部队前往莫斯科,此外还动员了大量百姓参军与修筑工事、组建游击队。

▲苏军士兵整理枪炮准备战斗

9月30日,德军三支装甲集群正式开始实施“台风”行动。由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先行进攻,从绍斯特卡出发,首先前出至谢韦尔斯基,并向装甲集群北方的布良斯克进行推进——这里是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失去了这里,就意味着布良斯克方面军陷入了被包围的境地。

霍普纳指挥的第四装甲集群则于战线中部开始进攻,从西北方向进攻布良斯克,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一同形成合围之势,在一两天时间内便夺下了布良斯克,切断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退路。叶廖缅科的部队鏖战数日,仅有部分兵力突出包围,后撤至莫斯科的防线。

古德里安的部队趁势对苏军穷追猛赶,紧接着占领了奥廖尔,并前出至位于莫斯科南方的图拉城,企图从南面参加对莫斯科的进攻。

而德军第四、第三装甲集群则从战线中央和北方出发,先行进攻位于苏军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后方的维亚济马,切断了两支方面军的退路,形成合围之势。苏军在陷入被包围的境地后,两支方面军同时陷入了弹药与粮草紧缺的状况,突围阻力重重。最终,此处的苏军大部被歼,仅有少部分突围向东前往莫扎伊斯科防线,部分指战员转入游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攻莫斯科路上的德军装甲兵

此时的莫斯科,作为第一道防线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防线,已经被德军全线突破。在这道防线上,苏军部署了85万余人,但最终突出重围的仅有8.5万余人。可以说,在战役的一开始,苏军便元气大伤。然而,苏军的坏运气并未就此结束。

霍普纳的装甲集群继续向东对莫斯科的防线发起进攻,他们面临的下一个难题便是莫斯科以西200公里的莫扎伊斯科防线。10月13日,也就是“台风”行动发起后的第十三天,德军占领了莫扎伊斯科防线南部的卡卢加城,并趁势占领了莫斯科西南约100公里位置上的博罗夫斯克。至此,莫斯科外围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巨大而且可怕的缺口,德军的枪口已经抵近莫斯科的脑门上了。

另一方面,霍特指挥的第三装甲集群在夺取了维亚济马后,又从北方开展进攻,占领了莫斯科西北约150公里位置上的加里宁,对莫斯科北方构成严重威胁。至此,莫斯科已经被德军从西、北、南三个方向进行包围,情势万分危急!

二、苏军重整

十月中旬正是苏联的雨季,雨水带来的道路泥泞状况,对于苏德双方的行军打仗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但趁着这个机会,在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零星的苏军部队总能拖延一下德军的进攻,无数场在泥泞当中的零星战斗大大拖慢了德军往前推进的速度。

这场来自雨季的“赠礼”,给予了苏军更多的布防时间。在11月中旬,也就是莫斯科附近地域完全结冰以前,苏军仍有机会往莫斯科西方的防线上部署军队。

▲雨季泥泞的俄罗斯土地严重拖慢车辆推进

于是,除了重整突出重围后的三支方面军的残兵加强于莫扎伊斯科防线外,克林至图拉的莫斯科近幅防线也由于增援部队的抵达而得到了加强。同时,在莫斯科以西两百公里的地域内,大量地雷被埋下,约150个雷区被部署于此,苏军还在主要公路上砍倒了大树,借此设置了大量路障。

此外,在多道防线上,大量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机枪碉堡、反坦克炮碉堡,以及无数的铁丝网栅栏、反坦克壕沟被布置于此。大量民兵与百姓前往防线上挖掘战壕、构筑工事,对于苏军防守莫斯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10月10日,苏联领袖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召回,原西方方面军与预备队方面军合并成为新的西方方面军,朱可夫成为此方面军司令员,受命组织莫斯科防御。而在莫斯科的陆军总司令部,朱可夫对于形势的判断简单而且可怕——西线的防御实际上已被摧毁,后备力量的缺乏使得莫斯科面前形成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缺口,莫斯科的大门已几乎向德军敞开。

对此,朱可夫随即组建了四个集团军用于加强对莫斯科近幅防线的防守,以应对莫扎伊斯科防线被全线突破后的极端被动局面。同时在10月12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紧急从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抽调了11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以及十多个火焰喷射连,用于加强离莫斯科仅有80公里的莫日艾斯克近幅防线。

此外,苏军统帅部也从西伯利亚抽调了几个精锐步兵师前往莫斯科防线,这些步兵师装备有滑雪装备、冲锋枪,是在雪地中进行有效机动作战的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描绘苏军增援莫斯科前线的绘画

直到11月中旬莫斯科附近地域结冰,苏军已经在莫斯科防线上集结了约60个步兵师、14个骑兵师和17个坦克旅,而德军方面共集结了73个师又4个旅,其中包含有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3个警卫师和1个骑兵师。也就是说,苏军总的来说投入防守的兵力与德军来说已经相差不大,只是在坦克装甲的数量上有较大差距。但只要利用好防守与地形优势,对于守住莫斯科仍然是有信心的。

三、困境中的首都,钢铁般的信心

虽然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这一个月内,莫斯科方向上的苏军获得了一段喘息与准备的时间,防线也得到了加强,但从来没有人否认过,从10月中旬开始,莫斯科就已经处于万分危难的境地了。由于德军即将兵临城下,苏联的大量中央党政机关与企业开始集体前往位于莫斯科以东600英里的古比雪夫,外国使领馆与外交人员也跟着政府机关一同紧急撤离。

由于大量的人员与汽车离开城市,莫斯科市内发生了骚乱,人们在街上围住那些即将乘坐小汽车出逃的官员。10月16日,城市里出现了工人罢工与商店被洗劫的事件,因为大部分百姓都以为德军将在当天到达莫斯科,致使城市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这种情况迫使莫斯科市党委在10月17日紧急宣布莫斯科戒严,人员被限制流动,民兵与巡逻队在大街上维持城市的秩序,这意味着城市仍能有序运转。

但除了城市的秩序,城市的防御也是莫斯科需要面临的巨大困难。

在10月下旬,莫斯科已经是天寒地冻,但仍有大量妇女与儿童走上街头,不分昼夜地构筑莫斯科的城防工事、挖掘反坦克战壕。后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参加了民兵或工人战斗营。防空部队则日夜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与空中的纳粹德军战斗机进行交战,而防空气球与防空铁丝网满布于城市的上空,使得德军战斗机难以进行低空轰炸。可即使如此,仍然有大批次的德军轰炸机抵近莫斯科进行轰炸,莫斯科市民的头上仍要随时面临着钢铁的侵袭。

不过,与苏联的其它城市不同,和莫斯科市民和苏军一同坐守于此的,还有苏联的最高领袖斯大林。

也许很多人要问:“为什么莫斯科已经到了如此危急的关头,斯大林仍能镇定地坚守于此而不离开呢?”

其实,斯大林当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斯大林对于苏军和苏联公民来说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地位与莫斯科等同,若莫斯科不放弃抵抗,那斯大林也不能放弃苏联军民。

斯大林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倘若他离开了,那对于镇守莫斯科的苏军战士和莫斯科市民的士气和信心势必会产生极大打击,从而减弱他们防守莫斯科的意志,但对于德军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加强进攻的理由。

因而,虽然莫斯科如此危机,苏联党政机关和企业大都已经离开了,但是领袖本人依旧坚守在城中。同时,我们要想到,既然斯大林敢于亲自坐镇莫斯科指挥保卫战,就说明他对于莫斯科外围苏军守住莫斯科这一点,是很有信心的。哪怕是已经准备好了要经过巨大的牺牲才能保住莫斯科,但在斯大林的心里也起码是做好了守住莫斯科的预料,这对于这场战役的可预见结果,是一种象征。

最终在11月7日,苏联在极度困难中举行的红场阅兵,震惊了全世界,也大大震动了纳粹德国。冰雪飘零中的莫斯科,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新的保卫战。

可以看出,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莫斯科的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但是,苏联领袖、军队与群众仍然在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击德军的进攻。11月中旬,在莫斯科附近地域完全结冰后,真正对莫斯科的保卫战,才正式开始……

文/进言
参考资料:
1、《功亏一篑 莫斯科会战德军败因之我见》,吴荣华
2、《从莫斯科会战看苏联的正确决策》,刘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