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但凡是以离别为题材的诗词,就总是免不了离索之愁、惜别之情。不过由于诗词作者当下的心境,离别的缘由和对象的不同,这愁这情,也就表现得不同。如王勃与好友的离别就颇为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如李清照与丈夫的离别就极其刻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江神子·恨别》,便是一首以离别为题材的杰出词作。它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是苏轼离任徐州时的一首词作。虽然相比较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临江仙·送钱穆父》等离别词来说,《江神子·恨别》要不出名的多。但是《江神子·恨别》却也倾注了苏轼无限的深情,读之扣人心弦。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离别诗词的对象,要么是人,要么是故乡。而苏轼这首词离别的对象,却只是他任职仅两年的异乡徐州。据记载,苏轼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途中。因此,苏轼的《江神子·恨别》,其实是抒发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江神子·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寄我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楚江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词的开篇“天涯流落思无穷”,意思便是说因为流离天涯,思绪也就变得无穷无尽。显然,这里寄寓了苏轼深沉的身世之感。即对于苏轼来说,常年外任就如同浮萍、飘絮,是一个流落天涯之人。因此,当苏轼担任徐州知州仅两年,就要南北辗转,这就增加了他的流落天涯之感。

当然,也离不开苏轼对徐州风土人情的留恋。苏轼另有文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而苏轼在徐州期间,其实还做了不少政绩。例如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等。

因此,对于苏轼来说,他与徐州这座城市就是“既相逢,却匆匆”,相逢不久,就要匆匆告别。但一入宦海,苏轼便身不由己,所以只能是“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拉着佳人采一枝暮春的花,含着泪与徐州赠别。“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即便春天还在,春意尚存,可我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言外之意,便是表达了对徐州风土人情的留恋。

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即三月份的隋堤,春水溶溶。鸿雁北归,我却要南去吴中湖州。我们说鸿雁北归,自然是北归故居。因此,对于苏轼来说,他已经把徐州当作了第二故乡,所以才会在见到鸿雁北归时十分感慨。“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即回望徐州,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记载,“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由山东流入苏北,经徐州境,流过宿迁的宿城、泗阳等地,再从今淮安市淮阴西南码头镇附近注入古淮河。所以“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想让泗水带回他的相思泪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泗水东流不复返。

可见相思难寄,这让苏轼不禁怅然若失。但字里行间,苏轼的深情却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这首《江神子·恨别》,苏轼不仅表达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也寄寓了自己天涯流落的身世之感,读起来扣人心弦。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