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用时间酿酒

配图来源于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末愉快。

今天想给大家安利一部电视剧,一部我不想把它归为休闲娱乐,而是放在每天重要三件事上的好剧。

我很少写影评,尤其是电视剧的影评。

一来自己确实不会,二来急性子,觉得看电视剧浪费时间,所以没素材可写。

但偶然看了一集《觉醒年代》便没逃过“真香定律”,一口气看完后忍不住谈谈它给我的感触。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共建党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着重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建党初始这三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

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复辟闹剧轮番上演,虽然辛亥革命基本摘掉了老百姓头上的辫子,但并没摘掉心里的辫子,大多数人骨子里还是封建社会的想法。

如何在一片混沌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成为摆在有识之士面前的首要任务。

而虽然是正剧,但整部片子并没有那种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的不接地气,有的只是对历史的客观还原,和对伟人生活一面的立体展现,看起来并不枯燥。

其豆瓣评分证明了这点,从开播时的8.3分涨到了9.2分,无论是服化道还是演员的演技,再到剪辑节奏的把握以及背景音乐的铺垫,都称得上是精雕细琢。

当然,评分只是一方面,想推荐给大家看这部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影片细节的考究。

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片,《觉醒年代》从策划立项、剧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播出,足足花了6年时间。

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长江日报的采访时曾提到,仅仅是剧组里的服装,就大大小小做了1.05万套。

《觉醒年代》讲的是从1915年到1921年的故事,这几年正是传统与近代,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

那时候,有时刻身穿西装的胡适一流,也有留着长辫,穿着长袍的辜鸿铭一众。

所以不仅是主角们的服饰需要用心打造,影片中一个小小配角——长辛店工人葛树贵,他的服装也是由服装组手工完成,以求质朴和破旧的感觉。

包括影片中著名的红楼里面不起眼的开关也都完全仿照北大红楼一律采用铜质。

而除了服化道上的用心,经典人物的出场也颇为考究。

比如鲁迅的出场,街头背景正是其在《药》中描述的经典场景:

菜市口斩首示众,无知百姓一哄而上给官兵塞钱,手捧沾染鲜血的馒头要给孩子治病……

而在介绍鲁迅写《狂人日记》的背景时,导演还特意给了他握笔姿势的特写,象征着鲁迅以笔为武的一生。

而眼尖的观众还会发现,鲁迅窗外那棵光秃秃的树杈正是枣树,出自鲁迅经典散文《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当然,毛主席的出场也颇为考究,作为剧中经典的一幕,卖个关子,本文就不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影片。

与此同时,强烈建议大家看《觉醒年代》时一定要打开弹幕,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你忽视的细节和导演巧妙的暗喻。

比如剧中反复出现的车辙,对此的解读就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解读是革命道路,不同车辙代表着不同的道路,道路的泥泞也象征着求索之路的艰难与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车辙,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动物也颇为讲究、比如骆驼、蚂蚁、青蛙、金鱼都有着不用的解读,大家看时可以多琢磨琢磨。

第二:还原了一段珍贵的历史,立体地认识了一帮人。

关于《觉醒年代》,我最喜欢的一句评论就是:

它卸掉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光环,还他们真实的血肉。 他们不再是我们中学课本里那些单调的字眼,而是一个个接地气的、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驱。

而除了对被孩子贴上“封建大家长”标签的陈独秀、被老婆唤作“憨坨”的李大钊等主角的描述外,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便是辜鸿铭。

受学生思维的影响,上学时看待一件事,总是习惯性地非黑即白,尤其是在背诵历史课本时,看到辜鸿铭是复古派,就简单粗暴地觉得他是阻碍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绊脚石,是“坏人”。

但看完《觉醒年代》发现,辜教授只是立场不同,对传统文化的捍卫而已。

影片中的辜老头戴“瓜皮”小帽,身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其末尾还精心地镶上一颗翠绿的宝石,莫名觉得有点可爱怎么回事。

虽然他不喜欢陈独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辜教授学识渊博和爱国的本质,辜老精通9门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1913年还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虽然一生游历过很多国家,但和某些留学生出国后就觉得“外国的空气都是甜的”不一样的是,辜老打心眼里认可中华文明,所谓的外国文明让他看到的更多是野蛮!

在英国政府想要施压北大向被开除的外籍教授道歉时,面对陈独秀的邀请,辜老不计前嫌,义不容辞地选择应战。

在英国驻华大使指责中国人不讲规则时,辜鸿铭如数家珍地给对方来了一堂“要点脸吧,让我把我老底揭穿”的讲座,说的对方是哑口无言。

总之,在《觉醒年代》中,很多“配角”的剧情也都非常饱满,不像常规的电视剧,配角总是被沦为彰显主角的工具人。

第三:不怕失败,勇于尝试,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斗志。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但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在革命前辈们在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上遭遇的困难,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除了对第一代革命前辈对马克思主义道路探索的敬佩外,影片中对自己触动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的孩子,陈延年、陈乔年一代革命家创办工读互助社的那几集。

和陈独秀不同,陈延年、陈乔年最开始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提倡互通有无,想要创办一个无政府、无强权、无法律、无宗教、无家庭、甚至无婚姻的理想社会。

工读互助社经过层层筛选,最早有15名成员,但仅仅2天过后,就有2名成员宣布退出。

成立第一天,就遇上本想要照顾孩子生意,结果忘记带钱,被陈延年发现,故意刁难说其想要“吃白食”的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最开始对父亲有恨意,两代人不对付)

当然了,这些是虚构的,但是特别有趣,视频太大发不出来,就发张图片吧。

回到正题,剩下的13人分工合作,除了俭节食堂,还成立了洗衣和放电影小组,但没过多久,除了放电影小组在谢婉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冰心奶奶)的帮助下勉强收支平衡,其他两个小组都入不敷出,两个多月后,工读互助社被迫解散。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虽然实验最终失败了,但正是这段看似过家家的尝试,让陈延年、陈乔年重新审视了无政府主义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是革命前辈们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虽然我常说少走点弯路就是捷径,但这句话有个大前提,就是那些弯路是已经被广泛认证,被实践检验过的,没有必要为了尝试而尝试的弯路。

而面对那些人生路上的未知岔口,只有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能找到真理,走向成功。

而之所以说《觉醒年代》重新唤起了自己对生活的斗志,原因很简单。

就是看完革命前辈们在探索真理道路上遭遇的挫折,为了信仰不怕牺牲不怕流泪的冲劲儿,就觉得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回到头看自己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过是“杯中风暴”,问题本身不大,却被自己的怯懦和犹豫而无限放大,还没等到解决问题,就被自己臆想的困难吓倒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解决困难的能力,而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而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停止瞎想,跳出杯子,用更广阔的心胸和视角看待当下的困难,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最后,放一张网友对《觉醒年代》是否有续集的回答作为结尾。

愿我们都能永葆对当下生活的热情,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以上,共勉。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新书《反本能2:如何对抗人性弱点》已上架销售。公众号:用时间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