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诗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开始走向了衰落,而词却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五代时期,词坛的中心是在西蜀和南唐。两地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较发达。南唐的李璟、李煜、冯延巳也热爱词的创作。当时之时,唐末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词风笼罩词坛,使得词的风格比较单调,多是靡靡之音。而李煜在词风则突破了花间词风,开阔了词的意境,推动词的发展。

1,李璟: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璟,是南唐第二代君主。他好读书,多才艺,“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在他的影响下,南唐成为了当时的词坛中心之一。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是浣溪沙的别体。该词上片荷叶凋残、西风萧瑟的愁思;下片写一梦醒来的孤独。作为一代君主,李璟借助女子的口吻写出这样的思念之词,多少有些无病呻吟。该词也没有突破花间词的束缚,不过在境界上已经比温庭筠、韦庄走得较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李璟: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摊破浣溪沙》和上一首为一组词,是同时创作的的,在思想上、手法上都具有一致的地方,不同的是,上一首是写秋思,这一首是写春恨。上片写女子楼阁中的女子,感叹”落花无主“,也就是身处深闺,但是自己却如落花一样,身无归处。下片写自己的无奈,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最后将愁绪比喻为绿波,浩浩荡荡,接天流。其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为千古名句。该词似乎是站在宫女的角度来写的。

3,冯延巳: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是南唐词派重要的词人之一,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冯延巳的词风也受到了花间派的影响,基本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这些并非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不过是“为赋强说愁”罢了。不过,冯延巳的词风更加清丽委婉,形成了一种感伤之美。该词就写自己无端的闲愁,这种闲愁不知何时来,何时去,但是总是年年有。在一场欢乐的宴会后,这种闲愁总会惹上自己,或是相思,或是回忆。宴会后,只有自己临风独立,缓缓而归。

4,冯延巳:清平乐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冯延巳的词风,对北宋的欧阳修、晏殊等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从这首《清平乐》来看,的确如此。该词前面所有的句子都显得平淡无奇,不过是一些暮春景色的描述罢了。但是最后一句,突然讲到落花风起,罗衣春寒,让人有突然感到美好的时光逝去,自己的心中都透心寒。

5,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的这首词,也是写自己的闲愁。据说还被李璟调笑,李璟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也反过来调笑李璟:““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个典故历来被视为南唐词派上的佳话,实际上反映出了南唐词早期的无病呻吟。本词总体上也不算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只是第一句比较有新意,又带有典故,因此历来备受重视。

6,李煜: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是南唐后主,在词风上继承了李璟,又有了新的开阔。李煜的词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词基本都属于闺阁、宫廷之词,境界不大,不过其风格已经减少了花间派的胭脂气息,变得更加清丽。这首《玉楼春》是李煜前期词中少有的优秀作品,主要描写宫廷娱乐的快乐,全词自然奔放,流畅挥洒,明丽直快,俊逸神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

7,李煜: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早期的一些伤感离别之词,明显受到了冯延巳词风的影响,如本词的上片和冯延巳的大多数词的风格一样。不过,下片,词的境界开始有了扩展,借用春草的无穷无尽来比喻愁绪的漫无边际。这种写法在北宋被继承了下来,欧阳修、李清照、朱淑真、秦观等词人都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如欧阳修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有“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朱淑真有:“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8,李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这首词写于975年11月,当时金陵已经被宋军围困一年,眼见城池即将被攻破,亡国在即,李煜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情。这首词可以说是李煜前期和后期词的过渡之作,词的手法还基本是前期的手法,多写莺莺燕燕,似乎是儿女情长的作品,但是在思想上却开始转变,已经不是“为赋强说愁”,而是真真切切的沉痛。

9,李煜: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李煜一共写了四首《望江南》,分为两组,分别是《多少恨》二首和《闲梦远》两首。这四首为一组词,写在李煜在亡国之后,被迫北上之后。这一组词以梦为媒介,写出了江南风光之美,实际上是自己对江南风光的怀念,写出的自己的亡国之思。不过,本词的境界还未达到“亡国之词”“血泪之词”的高度,李煜这里表达得更多是对当年腐朽生活的想念。

10,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首都被宋军攻破之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美丽的江南地区。南唐灭国后,李煜时常思念古国,想起祖父经营了40年的国家,三千里的美好江山,宫廷巍峨,玉树琼枝,不禁百感交集。词中或许有自己的后悔,但是更多的还是悲痛,毕竟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这首词是典型的亡国之君的痛苦自白。

11,李煜: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首词写自己被囚禁在开封时期的孤寂。上片写“秋风庭院藓侵阶”,寒瑟凄惨;下片写自己的对金陵故国的思念。想当年,李煜身为君主,群臣俯首,宫娥簇拥,有过颐指气使的威严,有过春花雪月的风流,而所有的繁华与富贵都一起随着金陵的陷落而烟消云散,化为了乌有。自己前后对比,不免使人心生感慨。

12,李煜: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西清诗话》记载:“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这首词是李煜的几首亡国词之一,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是千古佳作。该词的风格已经接近于白话,但是正是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白话,才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悲伤无奈的情感。后来的宋徽宗被俘虏后,曾经写下《宴山亭》,但是《宴山亭》修饰过多,反而掩盖了亡国之恨,因此流传度也远差李煜之词。

13,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可能被理解一首闺怨词。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幽禁于深宫别院,表面上为“违命侯”,实际上为囚徒。而本词,就是写自己囚徒般的生活,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寂寞梧桐深院,每天的事情只有上西楼,看明月,听雨打梧桐。在这种的情况下,人更加显得愁怨。词中的愁,更多是自己的亡国之愁,只是作者表现得不明显。

14,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在被幽禁期间,曾经给金陵(南京)旧宫人写信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可见李煜的悲痛。而最能够表现出李煜悲痛之感的词,非这首《相见欢》莫属。该词“借伤春为喻,恨风雨之摧花,犹逆臣之误国,迫魁柄一失,如水之东流,安能挽沧海尾间,复鼓回澜之力耶!”王国维说这首词就是血泪之词,读罢让人无限伤感。

15,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978年,李煜在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命故妓作乐唱此词。赵匡胤听到后,是非生气,就毒死了李煜。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在语言上没有多余的修饰,平白如话,最后写自己的愁绪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在这首词中,李煜已经毫无掩饰自己的亡国之思,情感全心倾注,可能已经预料自己的结局了吧。这首词可以说是历代亡国诗词的巅峰之作。

中国流传最广的词作选本是朱孝臧编订的《宋词三百首》,该书一共选出了285首宋词。但是该书的缺陷非常大,因为朱孝臧为清代人,受到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影响,更喜婉约词和格律词,因此对豪放词不够重视,如苏轼之选择了12首,辛弃疾只有10首,而吴文英却达到了24首,周邦彦22首,晏几道18首,姜夔16首。这显然是不太客观的。

另外,词发源于唐朝、发展于五代,唐五代词历来被许多读者忽视了。因此,我向各位读者推荐《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分为上册(唐·五代·北宋)和下册(南宋·辽·金),共收词人327位 作品1518篇,基本一网打尽唐宋时代的优秀词作品。而鉴赏文章云集了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吴熊和、周汝昌、叶嘉莹等大家作品,他们精雕细琢,字斟句酌,使每一篇赏析文字变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与优美的唐宋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往往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