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部在30年前的电影。

出自中国第五代导演周晓文,编剧是芦苇

正是亲手操刀《霸王别姬》和《活着》的芦苇。

但在这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芦苇还没坐稳第一编剧的位置。

这是1988年的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女性主演全裸出镜的电影。

现在重新来看这部《疯狂的代价》肯定已经不再新奇了

但所谓时间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三十年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片

发现原来这部电影背后隐喻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景观的众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发生于炎热的夏天。

燥热中,周晓文用一段长达3分钟的洗浴镜头,开垦了不少国人的心灵禁区。

公共浴室内,

姐姐青青和妹妹兰兰全裸出镜,姐姐给妹妹擦拭身体,突然妹妹一退:

“姐姐,我这是怎么了?”

“兰兰不怕,每个女孩子长大都会这样。兰兰长成大姑娘了。”

原来,这是少女的初潮。

这段镜头拍得很唯美,但是它还是被删减了。

1988年的原版是102分钟,现在广为流传的是90分钟版本。

大多删减画面的货都因为:含有较为裸露的尺度镜头。

事实上,不仅是在今天被删减,早在之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

周晓文在《疯狂的代价》留下的惊世骇俗的尺度镜头,就曾引发了关于裸戏是否必要的讨论

那会大多的电影人持有的是肯定态度——

赤身裸体的姐姐擦拭着身体,似乎暗喻着妹妹的身心即将被洗刷一新

浴戏之后,是片名“疯狂的代价”的出现

周晓文用了一个叠印在底部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一个正在手持望远镜偷窥的男人

它跟之前的那段“浴场戏"连接到了一起。

我们当然知道,这跟实际上的窥视无关,毕竟手持望远镜的偷窥者,没办法看到浴室的墙

偷窥者和洗浴的女人,两个人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但正是这一细微处理,

仿佛让观众们嗅到了一丝不安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男人是叫孙大城,是个外地混混,但很壮实

走在大街上像是拿过职业卡的健美教练,可又跟搞健身的人不同的是

这男人没脑子,整日穿过短裤,在居住的房间里面,拿着望远镜看这看那。

野兽般的身体,单纯的兽性。

对于他而言,女性是他的猎物。

那个雨夜,在二楼窥视的男人

引诱兰兰上了他的车。

他把她拖到了一个小教堂旁,

男人在所谓的“造物主”面前,轻蔑着世间的道德与法律...

他用自己原始的暴力和冲动,强暴了兰兰。

这男人其实早就有了犯罪的念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处于一种全民的新启蒙阶段。

黄色杂志,黄色影片,充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孙大成没事就往书店跑,看那黄色小说,黄色杂志,他当然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渴望

所以他选择在那个夜晚伤害了兰兰

但是就跟小说里那些“霸道总裁硬上弓”的故事一样,

孙大成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道德上的负担,想着多躲几天,刮过这阵风就没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会监控还没普及,技术也没跟上,

即便现场留下犯罪嫌疑人的指纹,也没有庞大的数据库去搜寻破案,

更何况,在大多数的案件上,取证很艰难,破案基本上都靠人工

警察得不断做笔录,不断做调查,那会还没什么完整的心理学建设...

能给你破案办案的就是警察,可顾不上会不会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这对姐妹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手术台上,冰冷的机械声,妹妹发生的哀鸣

传进姐姐的耳朵

她无助,无力,无奈,恐惧,自责,愤怒

而这些都凝聚在这条带血的内裤上。

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相同

妹妹出事后,姐妹俩被警察喊去案发现场协助调查,

后面的周围群众听闻出了事,一传十,十传百

在主观镜头的视角下,

纷纷趴在警车的玻璃上往里边看,就像是牲口一样。

“谁被强暴啦?”

“是那个小的,还是那个大的啊?”

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就是这样,

女性遭到了侵犯,人们不会去问责施暴者,而是会去质问受害者。

“被强奸就没有一点错吗?”

“为什么要穿得这么暴露”

“大晚上为什么不早点回家”

“喝了酒还敢上陌生人的车”

这类的指责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或者说我们也见过得太多太多了。

安慰?什么是安慰?安慰就是

“你以后要穿的丑点再出门”

"你就是被伤害了也要憋着,说出来丢人,还怎么生活”

“你被性侵难道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只要不影响心理健康,肯定不影响兰兰结婚生子的。”

“等兰兰长大结婚了就明白了,人啊,不忘掉一些事,就没法活下去。”

只有姐姐倔强的像头驴

“我要能忘了兰兰这事,活着就不算人了。”

但姐姐忘不忘跟妹妹关系不大,即便是找到了施暴者进行了处罚也一样,

伤痕可以通过结痂治愈,但是当结痂掉落下,疤痕依旧在那。

最终姐姐也只有用一句:“长大了,结婚就好”安慰着妹妹。

人们即使都知道答案,只是人们从来不会去承认答案。

但姐姐还是决意要帮妹妹复仇

她一定要帮妹妹找到真凶,

但是在那个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警方破案也困境重重,

抓一个人,无疑是大海捞针,

即便是知道人犯罪嫌疑人身份,在当时科技的制约下却也难以逮捕。

更何况在这起“侵犯”案里边,唯一的线索就是掉落在车内的低俗小说。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好赶上了中国开放和新启蒙的思潮。

七里八里的类型书籍到处都是

有文青爱阅读的《读书》,也有大街小巷堆满的地摊杂志,地摊文学,低俗文学...

但最卖座的还是小黄书摊的生意...

要是留下的是本《读书》这类文青爱看的书还好说,能缩小搜索范围

留下的是本低俗小说,无疑大海捞针。

警方也只能推测,

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但城市里边有那么多出租车司机,要挨个找过去问话,不仅效率低,且难度大。

姐姐只有自己出击

下班时间,学着用相机,拍下街区,数千张出租车司机的面孔,

拿回去给妹妹辨认。

你说这,傻不傻?挺傻的。

但是妹妹却也在这个途中,越发地沉默了起来。

面对警方询问的二次伤害,姐姐照片的询问的伤害,

妹妹表现出偏激性性格的行为走向

在被父母缺失,被姐姐过度保护下,她被施暴者激发了朦胧的女性意识。

这是她的心理阴影,也是她的“性启蒙”意识。

涂口红,看小黄书,上生理课。

在姐姐崩溃时,若无其事地吹起了一块,她曾经拒绝施暴者的泡泡糖。

姐姐从未停止过正义的申讨,复仇的欲望。

在看到妹妹越发的萌生的女性意识后,姐姐变得更加“疯狂”了起来。

她拿起相机,开始拍摄,她在街头上每一个,她怀疑的男人的脸

被众人围观问及的时候,她就用“记者”的身份脱身。

有几次差点露馅,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不为别的,只是想为找到那个遭雷劈的施暴者。

姐姐的一张张相片,是爱,但也是毒药。

它不断刺激着妹妹柔软的内心,一次又一次揭开妹妹尚未愈合的伤疤。

妹妹彻底封闭了自己。

但姐姐也在施暴者逃跑的前夜,找到的复仇的机会。

在经历了一番斗智斗勇后,

施暴者对警方逼到了塔楼底层,正当他持枪威胁时,

姐姐抬起了自己的腿,狠狠地,踹了一脚

伴随着一声“啊”的惨叫,施暴者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身亡。

旁边的警察也跟着大声叫着

他们当然不是恐惧,他们所叫的是,对姐姐的命运感到悲哀。

她犯法了,但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这是1988年,中国电影的处理方式。

放到今天来看依旧会觉得很前卫很露骨很写实,

这是中国电影里边为数不多的“愤怒”的女性形象,也是为数不多的爽片。

当然,这是电影,现实生活中,

我们并不提倡这种暴力解决暴力。

在这场闹剧里边,每个人的“疯狂”都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姐姐开始算是道德的化身,保护妹妹,压抑自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转化成了施暴者

我无意去指责将这个转化的“催化剂”是什么“社会”“时代”“职能机器”等等...

姐姐的愤怒是可以被理解的

她是过去,以及当下许多中国人生活状态的缩影。

我只是觉得很讽刺的是,

30年前的《疯狂的代价》的悲剧故事,在30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任何改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人群的躁动和非理性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群中仍然有迹可循。

我并不觉得当下的生活跟过去好了很多

大多年轻人拥有着那愚蠢的物欲,消费主义,房子,车子,教育贷...

但他们似乎还能感觉斗志昂扬充满希望

这比我们这代人的心智要好得多,我只希望的是,

这些年轻人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赤忱和斗志昂扬的内心,不要跟他们的父辈们一样

在中年衰老时,发现自己忙碌的半生,不过是海面上的海市蜃楼。

真实的故事,什么也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