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30日晚,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前一天,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友好国家政要、国际友人、全国各行业的代表等4647人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宴。

这是刚建好不久的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行国宴。

当晚,来宾们欢声笑语,觥筹交错,气氛热烈而轻松。而就在来宾们的头顶、宴会厅的顶棚上,却悄悄蹲着50个人,他们神色紧张、目光警惕,在防备着什么……

那这50个人到底在防备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办国宴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作为活动的主会场之一,将首次向全世界亮相,第一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示自己。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项就是国庆招待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

这是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第一次举办国宴,而且还是在这种重要时刻。当时要参加国宴的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外,还有赫鲁晓夫、胡志明、金日成等友好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其他国际友人和国内各行各业的代表。

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办国宴,但却不能有一丝的闪失,任何纰漏都可能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

所以,负责国宴筹划的工作人员们,工作时都非常的细致、非常的认真。

在宴会菜肴上,以清淡、软烂、香醇、口感温和为主,同时考虑不同国家、地区客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微调,经过外交部外宾司反复讨论后定下菜单,最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

在宴会秩序上,为保证宴会平稳、有序,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专门在宴会厅左上角安装了“红黄绿”三个颜色的灯(像街上的交通信号一样),作为一千多名服务员的指示灯。“黄灯”亮起,服务员们各就各位,准备工作;“绿灯”亮起,服务员们开始工作,按照程序走菜、上菜;“红灯”亮起,服务员们需要停止手头工作,原地肃立,因为这时可能要奏国歌,或者有重要的领导人要致辞。

国宴的安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准备得很充分。可是,就在宴会开始前七个小时,一个安全隐患被发现了。

国宴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1959年9月30日,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的沈渤正在单位食堂吃午饭,工作人员忽然跑到食堂叫他,说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亲自打电话找他。沈渤有点吃惊,刘书记为什么亲自打电话找我?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

沈渤小跑着回到办公室,接过电话。电话那头的刘仁说:“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

沈渤立即赶到刘仁办公室,进门后,发现在场的还有北京市公安局的几位负责同志,现场气氛很严肃。

刘仁劈头就问:“沈勃,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

沈渤大吃了一惊,忙问:“怎么了?什么地方不安全?”

刘仁说,宴会厅防火不安全。原来,北京市公安局对宴会厅全面检查时,发现宴会厅木制的吊顶中密密麻麻地走了很多条电线,这在防火上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为什么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会使用木制吊顶呢?这里得解释一下。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到10年,经济基础薄弱,钢铁产量有限,所以人民大会堂顶棚上使用的都是纵横交错的木龙骨。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会堂才更换成了钢龙骨吊顶。

沈渤一听,忙解释说,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考虑到了,专门在电线外面包了一层铁管,火源、接头等部位也做了特殊处理,理论上应该没有问题。

刘仁摇了摇头,说,国宴不能有一丝闪失,现在公安局认为不保险,那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掉这个安全隐患。

当时距离国宴开始只剩下6个小时了。刘仁提议,立即请示周总理,不行换个地方举行国宴。

沈渤回忆说,他当时在想,如果赶在国庆节前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却不能用来举办国庆招待宴,那肯定会在国内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脱口而出:“我敢负责任,宴会厅是安全的。”

见沈渤立下了军令状,刘仁问公安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沈渤说他敢负责任,你们有什么意见?

公安局的几位负责人没有什么表示,刘仁宣布散会。

沈渤立即离开北京市委,赶到人民大会堂,找到另一位负责任张鸿舜,把情况说了一遍。

沈渤说:

“今天晚上,咱俩的人头拴到裤腰带上了!”

妙计解决安全隐患

张鸿舜问,那现在该怎么办?

沈渤说,我回来的路上仔细想了想,宴会厅我们已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检测,安全用电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我决定组织50名可靠的老工人,包括一些电工,每人带一件棉袄,分散在宴会厅顶棚里,哪里电线冒火,立即用棉袄把它捂灭,同时拉开电闸,这样即使有危险也能制止。

另有资料记载,除了“人工监视”这个办法,沈渤还联系了安排国宴的工作人员,请他们想办法制造一条消防通道。

当时参加宴会的人员为4647人,原定一桌10人,需要470桌,另外还要摆2个备桌。而人民大会厅宴会厅东西102米,南北宽76米,摆这么多桌子后就很难再设计一条消防通道了。

安排国宴的工作人员急中生智,变更了一下设计:主席台保留30人席位,主席团附近的170桌还是10人一桌,主席台稍远的300桌,改为11人一桌。这样,既弄出了一条消防通道,摆桌也显得大方、美观。

沈渤想出了“人工监视”的办法后,又衍生了另外一个安全隐患,就是这50名工人的身份必须是安全的。这个容易理解,如果这50人里面混进一个敌对分子,不用干别的,光在顶棚上用力蹦两下,也会影响下面宴会正常、平稳地进行。

于是,沈渤一边联系工人,一边请安全部门进行甄别。安全部门经过紧急审核,最终选出50名工人。

人选好后,已经是下午2时30分了。50名老工人人手一个棉袄(有资料记载是棉被,这里采用沈渤本人回忆),到达宴会厅西北角三层厅。张鸿舜交代了任务后,老工人们都感到很光荣,兴高采烈,顾不上吃饭就到顶棚上去了,分散在各个区域警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原故宫消防中队战士张华峰也回忆过这件事,不过他讲的和沈渤讲得稍有出入,主要是在50个人员的构成上。

张华峰说,当年宴会厅全是木结构,顶棚、地板、墙面都是木头,吊顶内有很多电线,一旦着火不堪设想。可吊顶又没法提水进去,所以紧急调派了30名消防官兵和还没有离开施工组的20多名工人,一人拿了一件棉袄,爬上吊顶监视电线。

张华峰还说,从那时起,这种方法变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制度,但凡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重大宴会,消防都会派30名消防官兵到顶棚上进行监视,20年间雷打不动、从未间断。

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会堂进行现代化维修改造,原来的木龙骨换成钢结构,同时增加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有的老消防员流下了眼泪:

“看这里安装上现代化的消防设备,太好了!太好了!”

“生命中最长的三个小时”

1959年9月30日晚7时整,毛泽东带着参加宴席的赫鲁晓夫、胡志明等重要外宾走进二楼宴会大厅。全场起立,乐队高奏《东方红》。

晚7时30分,国庆10周年招待会开始,周总理致辞。

晚8时,国宴正式开始,来宾们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享受热烈而轻松的宴会气氛。

而在宴会厅西北的走廊里,沈渤和张鸿舜两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吊顶,生怕那里出现一点问题。

沈渤后来回忆说,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三个小时”,因为过于紧张,周总理的致辞,他竟然一个字也没有听清。

这期间,出现了两次小意外,但都和吊顶无关。

人民大会堂

一次,有个服务员不慎摔倒了,手中托着的瓷器都摔在了走廊地面上,好在宴会厅中没有人注意。

还有一次,宴会厅的厨房中发出了一声巨响,声挺大,安保人员立即赶去查看,发现是一个厨师操作煤气灶失误了,把锅都给顶飞了。当时宴会厅里周总理正在致辞,总理妙语如珠,听众掌声雷动,掌声掩盖了煤气灶的声音,所以也没惹出什么麻烦。

直到晚上10点宴会结束,吊顶上还是没有一点动静,没出一点问题,沈渤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他说,国宴的顺利举办,表明了人民大会堂工程的圆满成功,我们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担起了时代的重托,完成了伟大的使命,心中感到很骄傲。

而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给外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人民大会堂承办了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也作为中国的一个象征、一个标志,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