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李世民为何都想灭高句丽?文明的冲突和体系之争,才是关键

存在于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著名的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在自己的书《文明的冲突》中,将影响冷战之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归结为七到八个文明的冲突。

这中间有中华文化圈孕育的中日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基督教分离后出现的西方文明和东正教文明,还有原生的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然后点出了所有争端的实质,其实并非所谓的意识形态之争,反而是文化冲突引发的文明之争。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回看历史,就会明白中国自古以来和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冲突的根源。

(文明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是基于文明潜力,威胁性大小,出于文明竞争的目的,引发的文明冲突。

由此,才有了华夏文明圈层的不断扩散和发展。

从最早的中原地区到融合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文化之后的秦帝国,随后汉朝打击匈奴经营西域,以至于涉足辽东。都是文明开拓的脚步,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文明体系的建立。

文明体系和文明的开拓,才是领土步步深入,进而成就今日世界格局的关键。

在传统中原王朝的观念中,一直以来都因为文明的高度发达,而成了引领整个东北亚文化发展的文明发源地。

朝鲜、日本,南面的东南亚地区一个个都受到了儒家文化圈影响。

(晋楚争霸)

正因为文化优越性,文明的先进性,才有了中原王朝的一个思维惯性。

这惯性就是,所有学习我的,都会成为我的同类,所有指望和我一样的,都会受到惩罚打压,那些想要替代我的,命运只能是争锋相对之后你死我活。

可说是文明冲突的古典版!

这样说,有道理吗?看看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也许就明白了。

楚国八百年,历史几乎和周朝同步。

春秋时代,有个特定称谓叫做晋楚争霸,看似的两强争锋,其实就是文明体系的争斗。

楚国和晋国之争,实质就是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的争斗,在争斗之中,两者渐渐趋同渐渐融合。

中原的分封体系,被楚国学习去,甚至让楚国获得了小周朝的雅号。

然后!

这两个文明圈层体系,在互相争斗之后,彼此趋同渐渐变得一致。

互相争斗不就是互相惩罚的方式吗!

随后,在经历过一场秦国大一统之后,原本分庭抗礼的两个中原文明融合成了一个。文明的争锋,因冲突而起,在斗争中趋同,最后合流为一。

说完楚国的故事,再看高句丽最强大时候的格局,就懂了为何暴君杨广和明君李世民不约而同都要致力于灭亡高句丽。

(高句丽文化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另一场文明的冲突,引发的体系之争。

隋唐时代的高句丽,借助南北朝中原动乱的黄金时间,在东北亚地区蓬勃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他们主导着自己的小圈子。

内有无数部落跟他们联盟,成了形式上的盟友和附庸,外有百济、日本等等友好同盟国家,他们之间因为通商贸易都和高句丽关系亲密。

而曾经主导东北亚的汉文明,却在长久内斗中,有势微之势。

此消彼长之下,高句丽主导的小圈子,变得越来越不将中原王朝放在眼里,转而开始自成体系。他们在境内构筑了各种易守难攻的城池,将统治区域碉堡化。

固化的背后,难掩的就是争锋相对的野心。

而这雄心的可能,就是那强悍的实力。

(东北地形图)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足以出现单独文明,且足以自给自足的区域。

那大大的平原,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资源,还有跟中原文化圈地理位置上的远离,道路的闭塞,成就了无数出现于东北的强悍政权。

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给了他们足够的胆气,才有了后世的辽国、金崛起。

而最早的东北威胁,无疑就是被隋唐两朝轮番打击的高句丽。

高句丽是一个悠久的国度,存在了很久很久,早在汉朝时候就已然和中原文明共生。

汉武帝时代,打击卫满朝鲜,三国时司马懿出兵平定辽东公孙氏,后续的毌丘俭再伐高句丽,都是中原王朝对东北边疆不放心的具象化体现。

可三国之后的五胡乱华,还有300年动乱,让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渐渐崛起,成了一个雄踞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坐拥300多万人口的强国。

300多万,在今日看来貌似不算多,但高句丽是一个渔猎农耕混合制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动员力天生比纯农耕民族的中原王朝要高上很多。

按照后来隋朝攻击高句丽时,高句丽动员的50万大军,还有后世学者的研究看,高句丽军力大致在50-60万人之间。

这样的可动员兵力规模,还有东北民族彪悍的民风加持,高句丽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地形易守难攻)

看完这,再看隋唐两朝致力于灭亡高句丽,就明白真正的因由了。

而且这场战争,还是高句丽难掩野心,主动挑起的。

公元598年,隋朝新建立,主政的隋文帝,听闻了一个消息。

高句丽居然派遣万余人小规模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这无疑深深刺激了隋文帝的心思。随即,30万隋朝大军水路并进,开始了隋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的序幕。

但这序幕之战,打得并不咋地!

陆军兵出山海关,却遭疫病横行,海军更悲催,在渡海攻平壤时遭遇飓风袭击,损失极大。

两路齐发,还没咋打,就遭遇不可抗力失败了,这无疑让高句丽升起天神护佑之感。

但隋朝30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的威势,让高句丽王也觉得打貌似有危险,随即选择求和。

面对高句丽求和,隋朝因为突厥的威胁更深,也选择了接受,转而专注于和突厥全面开战。

经过数年征战之后,屡败突厥的隋朝终于缓过气来。

(隋文帝用兵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隋文帝驾崩,隋炀帝上位。

隋炀帝是个有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的主,恨不得一辈子干完所有事,那会有缓缓节奏觉悟。

刚一上台,就起了平定东北的心思。

但,这场对高句丽的战争,却成了隋炀帝的噩梦!

连续三次出征,次次动员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可仗却打得却狼狈不堪。

连续三次的战争失利,不仅耗费了国力也过度消耗了隋炀帝的威望。

一个穷兵黩武形象示人的君王,最终迎来了众叛亲离的命运。

隋末战争爆发,隋炀帝横死江都,隋朝灭亡。

短暂的隋朝,犹如流星划过天空,闪亮片刻,留下了盛唐的基础。

在隋朝的废墟上,李唐王朝建立了.

杀兄夺位的李世民,任用军神李靖一举平定突厥,解决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不说,也让所有草原民族心悦诚服。

李世民成了天可汗,漠北方向不再有纷争。

但看过地图之后,为万世计的李世民依旧忧虑重重,虽然隋炀帝教训在前,但李世民依旧在文明之争还有大唐安全必要性上选择了出兵高句丽,以决后患。

(必须打破这体系)

明君和暴君当时不约而同的决定.

根源就在于雏形中的文明和体系,必须要在他成为巨大威胁之前,进行打压。

公元643年,新罗遣使到唐朝,说百济占据他们城池不说,还意图联合高句丽图谋断绝,新罗到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先礼后兵,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征战,遭高句丽拒绝.

随即,李世民亲率十万大军突入辽东,征讨高句丽。

那个时候的唐军,无疑是古典时代战斗力的巅峰,在野战中也是连战连胜,攻占辽东等十城,俘获七万余户,斩杀士卒4万余人,高句丽眼见于此,选择坚壁清野,坚守城池的战法。

东北苦寒,从来都是战争的噩梦,深入敌后的唐太宗,因为后勤问题无奈退兵。

退兵之后不久,唐太宗就吸取教训,对高句丽施行骚扰战,持续损耗高句丽国力的同时,筹谋再次攻击高句丽。

(李世民的愿望)

唯一可惜的是,人力有尽时,李世民还未有出征,就驾崩了。

接班李世民的唐高宗李治,承接了父亲的愿望!

在筹谋许久建成水军之后,借朝鲜半岛出现内讧的机会,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对高句丽战争。

战争过程中,名将薛仁贵、苏定方、程名振先后出征,打的高句丽节节败退!

公元660年,唐朝盟友新罗灭亡了百济,高句丽失去了在朝鲜半岛的盟友,形势更加孤立。

此后数年,唐朝一直致力于攻击高句丽,如不是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明智的外交策略续命,高句丽早就要完。

渊盖苏文成了高句丽唯一的仰仗,他死高句丽灭。

事实却也如此,公元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因为他的离世,陷入内乱。

唐高宗敏锐地抓住机会,先是派遣部将帮扶内乱中的一方,随即又派遣开国老将李绩挂帅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带领唐军分路合击高句丽。

经过一年多战争,所有战场捷报频传,一举扫平了高句丽。

唐高宗虽名声不显,但却实打实地完成了二朝四帝未竟之业,仅这战功就足以自傲千年了。

(低调的唐高宗)

在整个灭亡高句丽的战争中,大唐看似重点攻击的高句丽,其实也在不断打压高句丽建立的小圈子,朝鲜半岛的百济是高句丽小圈子的成员,和百济关系莫逆的日本也是这个小圈子的一员。

正因为大唐灭亡了高句丽,打压了高句丽主导的小圈子,顺带在白江川海战中,让日本认识到了大唐的强盛,才有遣唐使的出现和对唐朝的臣服。

这一切就是文明冲突之后的文明影响力扩展。

高句丽灭亡之后,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高句丽人选择了南迁和朝鲜半岛土著融合,这也是为何这个强悍的东北政权跟后来高丽毫无关系的因由。

因为大部分的高句丽人,都被唐朝内迁,同化成了汉人,少部分没有内迁的,则和东北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在后续还建立了渤海国。

这段往事,如果继续从历史延伸的角度看,就能清晰地看出,隋唐统治者的英明。

他们在东北区域原生民族还未有成型的时候,就极力压制,可后世的王朝,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任了这文明的压制,让东北崛起了诸如辽国、金国、后金这样的强悍政权。

以史为鉴,他们都犯了错误。

最后,这篇文章仅仅讨论历史,不要上纲上线说民族哈,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