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关不羽

“兄弟们,我走了,来生再见。”51岁卡车司机金德强在唐山市一治超站服毒身亡,只因车辆北斗定位掉线被罚款2000元。“掉线”当然不是合法的罚款理由,有报道称是因为没有记录就属于“疲劳驾驶”。

然而,从出发地点到事发检查站,车程不超过4小时。以今天的监控密度,即便没有记录仪的记录,也不难查出行程记录。

还有一种可能,交通部《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破坏卫星定位装置以及恶意人为干扰、屏蔽卫星定位装置信号的;伪造、篡改、删除车辆动态监控数据的,有以上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从罚款数额看,更有可能是这条。当然,前提是当地罚款真的是遵循规定的、没有地方土政策加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是司机“人为干扰”了这记录仪信息?好像也说不过去。因为据报道,记录仪数据和司机有直接关系最大的,就是“疲劳驾驶”的检查。如果这位司机没有疲劳驾驶,那么也没必要去破坏这个记录仪。

总之,这位51岁的司机再也没机会疲劳驾驶了。

1

谁该负责?

事情出来以后,主流舆论对执法方式、处罚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也表示“北斗导航系统”不该背这个锅。

这当然是对的,因为他们一向说的都是对的嘛。但有一点是该澄清的,那就是北斗导航系统对强制安装其行车记录仪的车辆是不是收取服务费?

北斗导航仪的收费方式是和GPS类似的分级模式,厘米精度的商用模式要收费,米精度的民用模式不收费。强制安装的记录仪到底用的是哪种服务,未见公开报道。

但,卡车司机们确实每年缴纳服务费的,如果“经常掉线”的情况属实,谁该负责呢?无论谁该负责,你掉线、我罚款,显然说不过去吧。

无论如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只是个导航系统,一个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样,用之向善则向善,用之向恶就向恶,工具当然不背锅。

那么,这个事就是几个现场执法人员的“锅”?或许现场执法人员是临时工、外包工吧。这事大概率也就这么结束了。然而,又不是这样简单。

被司机们吐槽“经常掉线”的北斗记录仪,是怎么安装上卡车的?导致“经常掉线”是技术问题吗?这些都应该有明确的答案。当然,“应该”从来都是形而上学范畴的,和现实也是两回事。

一条人命,就这样无端端地走了,至少应该换来是时候正视“北斗产业链”存在问题的事实了。

2

强制出垄断,垄断出问题

国家对“两客一危”及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强制安装车载卫星定位的规定始于2011年,当时并没有明确规定要装北斗。

2012年的《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进入“示范省”的相关车辆必须装北斗或北斗兼容的记录仪。这应该是强制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开端。

“北斗产业链”就此正式兴起。

有了强制安装的保驾护航,不仅北斗记录仪的销量猛增,生产厂商也如雨后春水。这次事件后,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制作北斗行车记录仪的企业多达上千家。那么,GPS的主要生产厂商有多少?一张A4纸就打完了。

“北斗产业链”就是这么很神奇地养活了那么多“企业”,这正常吗?我觉得不正常。北斗也好,GPS也罢,行车记录仪不是什么高科技。

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下,这样标准化、高成熟度、低技术水平的电子设备生产应该是高度集中的。以GPS为例,全球的导航型GPS有三分之一出自一家美国企业,这是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大发展,北斗行车记录仪却还是“千帆竞过”的局面,这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大产业做成了小作坊。

显然,这不是市场化条件下的竞争结果。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越往下强制得越具体,从强制装卫星导航系统,到强制装北斗导航系统,再到强制装指定品牌的记录仪,品牌之下还有外包、分包……,如此才养肥了那么多“小诸侯”的微垄断。

这可能是“北斗产业链”的真相,但这只是推测,因为越是基层的行政“微垄断”就越是无迹无形。

在市场中,无论出于怎样的善意目的,强制总是带来垄断,垄断总是带来副作用,那就是社会成本的激增。

3

看不见的社会代价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年产值已经高达3450亿元,突破5000亿也不会很遥远。要知道中国发展四十年、高度成熟、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家电产业,年产值也不过1.5万亿元。

“北斗产业链”突飞猛进的高产值是创造了社会效益,还是降低了社会效益?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从2013年北斗成了大货标配后,争议从未消失。集中的问题是设备购置费用高、每年的服务费高、设备质量差等等。

这些问题在2018年没有得到解决,还有公开报道。这次事件后,还是老调重弹。700元年费还是700元年费、掉线还是掉线。十年了,手机都换了多少代了,苹果都出到13了,“北斗产业链”的时光却是凝固的。

电子产业有个笑话,说“如果某个电子产品不降价,那一定是中国厂商还没有学会怎么做”。这绝非讽刺,而是赞叹。

对北斗产业链,反而不适用。这应该不是北斗导航系统本身的问题,还是被行政强制力量“精心呵护”的北斗产业链出了问题。大写的两个字——“尴尬”。

当然,也不应该忘记“罚款2000”是不计入北斗产业链产值的,但确实是这个产业链的终端。这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机制问题?

既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是要问个明白。表面看,是中国的长途货运司机承受了不合理成本,但其实受损失的并非只有他们,整个公路物流系统的社会成本都由此增加。这个社会代价是巨大的。

4

结语

我从来不怀疑中国国产的卫星导航系统会超越国外同行,因为近水楼台的庞大市场一定会打磨出最好的应用技术。唯一不用怕人家“卡脖子”就是国内市场,但是咱们也不要自己卡自己脖子啊。

技术成熟和产业化并不是一回事,产业化的成功不可能靠行政强制实现。

靠行政强制强行做大规模,反而会造成一系列副作用,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导致科技发展的后劲消失。

“急功近利”中的“功”是急不出来的,而“利”只会是相关利益集团的,不会造福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