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子不悔

01

4月8日,正值武汉解封一周年,大礼包砸了下来。

当天晚上,小鹏汽车官方宣布,已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小鹏汽车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投资协议”。项目占地约1100亩,将建设整车及动力总成工厂,整车规划产能10万辆。

预计2023年投产。

小鹏汽车,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三巨头之一,总部在广州。2017年在肇庆建设了第二厂,武汉是小鹏汽车的第三厂。

根据该公司去年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达到 27041 台,环比增长了 112.5%。武汉建厂,年产能达到10万辆,这不仅是小鹏的野心,同时也是武汉的野心。

走出泥潭的武汉,欲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抢夺中国汽车第一城的番号。这个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与小鹏签约的同时,武汉还瞄准了刚刚官宣要造车的小米。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预计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日投资100亿人民币,加入造车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官宣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表态,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争取合作可能性。

此外,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小米造车相关留言也很亮眼,武汉市民都在热情提醒市政府,别让小米汽车跑了,赶紧去招商,拿下小米汽车。

目前小米尚未作出回应,但武汉争夺小米汽车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武汉是雷军的“娘家”。雷军出生于湖北仙桃,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

如果武汉打情感牌,雷军很有可能会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02

更重要的一点是,小米虽然总部在北京,但第二总部在武汉光谷,可谓近水楼台。

其实,即便抛开雷军个人与武汉的渊源不说,武汉争夺小米汽车同样有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武汉目前是全国造车第三城,2020年各城市造车数据尚未公布,从2019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武汉2019年造车153万辆,仅次于广州、重庆。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20

武汉早就有“中国车都”的美称,既然是车都,产业优势没得说。

仅在武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上汽通用、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风神等众多整车都在武汉市建有生产工厂。去年吉利控股的高端整车项目也开始投产建设。

在钢材方面,2018年武汉钢材产量就达到了1744.86万吨。

当然,小米造车方向是新能源汽车。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虽然没有传统汽车那么强大,但也集聚了亚迪、江淮、金龙的生产研发基地,加上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方向转变,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主机厂不下10家。

此外,武汉为抓住汽车新风口,也围绕着“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电动化、共享化”方面主动出击。

人才方面,武汉更是优势明显。武汉高校林立,拥有83所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此外还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兼211高校,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隶属于教育部的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除了产业、人才优势外,武汉还有政策优势。

2017年,武汉打响了人口争夺战。2019年,武汉再次掀起总部争夺战,提出:

对经认定的武汉总部企业,按一定标准给予落户奖励、投资奖励、经营贡献奖励、企业壮大奖励、企业办公用房补贴、人才奖励、土地政策等7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其中,落户奖励、投资奖励、经营贡献奖励最高2000万元,企业壮大奖励最高1000万元,企业办公用房补贴最高800万元,人才奖励最高200万元。

除此之外,武汉还提出,总部企业申请独立建筑物用地的,可按不低于项目所在地土地基准地价的70%确定出让起始价。也即,企业可以七折拿地建设总部。

我觉得,这一点上,武汉还可以做得更大方一些,效仿东莞接纳华为终端总部,几乎是免费赠地。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诚意。

而且,吸引过来的企业以后缴纳的税收,完全可以抵消地块成本,何乐而不为?

03

武汉这次向小米汽车抛出橄榄枝,应该是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势在必得。

毕竟,合肥有蔚来,广州有小鹏,上海有特斯拉,长沙有百度,武汉这个工业重地、汽车制造全产业链城市,却没有新能源车企。

武汉要壮大,其实不仅要争夺小米汽车,还要争夺更多的企业来这里设立总部或者分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本土企业,让武汉也能像杭州一样,凭借自己的本土企业,去反向辐射一线城市。

只有企业强大,才能壮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才能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过去十多年,武汉的大学生留下来的比例越来越小。

根据武汉人社局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55.3%,2011年跌破50%,到2016年,这一比例已下滑至45.5%。这个数据,比广东和浙江低了30到40个百分点。

2019年,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是29.78%和27.02%,而同期广州的名校,上海的名校,留在当地或者本省的比例非常高,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留在本省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

武汉难以留住人才,一是薪酬低,二是产业结构老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难以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新兴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之一,武汉正可借此机会,扭转人才流失局面,成就更强大的武汉,最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