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从俄罗斯引进了大批苏-27战斗机。由于当时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俄方还以相对实惠的价格,向中方出售了苏-27的生产线。很快,各种性能优良的国产苏-27系列战机就此诞生,逆向仿制实力强悍的中国军工业,生产出了诸多性能比原装货还强的自研改进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位名叫安德烈·约宁的俄罗斯航空专家的不满。他在采访中表示,中国获得生产苏-27的能力,这对俄罗斯极为不利,“至少让俄方少卖出500架战斗机”。相比之下,安分守己专心“攒货”的印度,则得到了他的“表扬”。

显然,站在俄罗斯的利益角度上讲,印度这种必须“手把手教着”组装飞机的合作对象,才是最理想的伙伴。反观中方,在引进苏-27一事上,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表现出了高于俄罗斯人的精明之处,如采用欧美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对苏-27进行质量管控,以及引进后续的苏-30和苏-35等机型时,强调装备性能足够成熟,不当俄罗斯的“小白鼠”等。这是一个自主工业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也正是这些做法,让中国成为了苏-27系列战机引进事务中的最大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事后诸葛亮来看,当年莫斯科方面想尽一切办法卖军火和军事技术,力图为惨淡的经济输血。但是在苏-27生产线出口一事上,恐怕俄方没有想到中国和印度在战机生产方面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极大地低估了中国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后,引进苏-27自行生产和改进的能力。

事实上,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也具备了生产俄制AL-31发动机之外的全部部件的实力,部分制造质量还显著超过了俄罗斯原装品。如果看电子元件的制造水平,甚至80年代的中国就已追平了90年代的俄罗斯。中国引进苏-27最大的收获,是通过逆向工程弥补了现代战机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运用经验。至于自行改进苏-27,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中国重金引进苏-27生产线时,起初是由俄罗斯提供部件,中国只负责组装,预计用这种办法生产220架左右性能在已并非最先进的苏-27SK型,这种模式和印度本土组装苏-30MKI的方式一模一样。想要更好的性能吗?交了钱俄罗斯再给你升级部件,而且要做好当实验品“小白鼠”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国内厂家对相应技术的掌握越来越完善,中方在生产进度达到一半后,果断停止了这种纯组装模式,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所有部件,都开始启动全面国产化和自行改进方案,并由此搞出了歼-11B、歼-11D和歼-16等纯国产飞机。尽管我们还引进了苏-30MKK、苏-30MK2和苏-35等战机成品,但俄罗斯指望像对待印度那样长期“刮油水”的机会,却再也没有到来。

实际上,直到中俄战略合作关系已经非常深入的今天,俄军工界仍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国防工业实力低估严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潜力很大,但中方已经具备成为技术提供方的资格,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方,所谓的俄制原装武器,性能往往并不如中国仿制出来的产品,更不如中国自行研发的装备。如今能入中方法眼的俄罗斯武器装备,恐怕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