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云:“诗言志”,而剑在古代被誉为“百兵之君”,当这一文一武高度融合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诗人原本各自的风格不见了,所写的咏剑诗往往都是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满了精神的锐气,这些诗不同程度地注入到民族气质中,至今读之仍热血沸腾。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科举时作《病蝉》诗,被视为“以刺公卿”,受到排挤,多次赶考不中。他爱诗如痴,在冲撞了韩愈后,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但不为人知的是,他后来还有一次遇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驾未避让,竟被拘押了起来,而贾岛神色如常,在班房内宛坐殿堂。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卑不媚的操守,虽然他的诗风一贯清奇僻苦、千锤百炼,但他将最豪气干云、不加修饰的诗留给了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剑客》诗率意造语,似随口道来,其实寓意深远。“十年”对“一剑”,可见心血之多,锋利无比却还未试过锋芒,自有跃跃欲试之状,面对知人善任的君子毛遂自荐,天下谁有冤屈不平,此剑便可伸张正义,由此展示了自己兴利除弊的远大抱负,也体现了传统“修齐治平”的入世心理。

如果说贾岛是为了个人功名而托剑言志的话,那咏剑诗对于郭震的建功立业来说就更具有传奇色彩了。十八岁即考中进士的郭震任县尉时“任侠使气,拨去小节”,百姓对其厌之,武则天听闻后召见,准备责备于他,没想到他谈吐不凡,遂索要他的诗文,郭震呈上《古剑篇》。

起首道“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写出龙泉宝剑锻造冶炼的艰辛过程;中间道“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宝剑不仅为君子所爱,游侠和英雄也格外钟情;结尾道“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虽然古剑暂时被泥土掩盖,不得其用,但其浩浩剑气照亮了夜空。

这其实是一名士子的自荐诗,人才早已存在,只是仍被埋没,但他却不悲观,相信时代会给自己济世安邦的机会,字里行间感情奔放、气势充沛。武则天看后大为赞赏,转给多名大臣传阅,即授郭震右武卫铠曹参军。

郭震没有辜负他所吟咏的古剑,他出使吐蕃、治理凉州,功勋卓著,深受敬仰。在都护安西时,他与日渐盛强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进行谈判,寒风呼啸,天降大雪,郭震义正辞严,身挺如剑,任由耳面冻裂也纹丝不动,乌质勒年老体衰,竟一病不起,不日去世。乌质勒其子娑葛认为是郭震计杀其父,欲出兵袭击。下属苦劝郭震逃走,郭震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从容不迫安卧帐中。次日,郭震着素服前往吊唁,哀意至深,并停留了数十日帮助其操办丧事,娑葛被郭震的信义打动,于是向大唐派去使者,进献良马牛羊。

欧阳修曾作过一首《宝剑诗》,诗中只有家国天下,没有自己,其中有几句为“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宝剑不仅能内除奸邪,还能外消战乱,所以,在结句他悲愤大呼“藏之武库中,可息天下兵。奈何狂胡儿,尚敢邀金缯!”何日有长剑定国啊。

此诗的背景是北宋与西夏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欧阳修以谏官的身份,多次上书反对,被贬至滁州。诗中的剑是欧阳修的希望所在,凝结成了生动激荡的艺术形象,用以表达其坚定的爱国立场,蕴含了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剑亦是神采飞扬:“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这首《宝剑吟》为五言古诗,此时的陆游年近半百,经历过抗金前线的军旅生涯,他以幽人与宝剑对话的方式来咏剑,立意奇警,感情浓烈。

起首说半夜宝剑自动发出了声响,是欲化龙而行云布雨吗,或是想重回沙场?接着诗人说,我起身取酒来劝慰你,你如果真是至宝的话,就应该隐迹藏形,不要说没有知音,现在还没有到施展的时机,宝剑啊宝剑,匣里已有些许供你活动的空间,怎么你还在夜里发出不平声呢?

真的应该隐藏吗?真的还有机会吗?真是不需要鸣声了吗?当然不!作者心存杀敌报国之志,但迫于现实不得如愿,这股郁郁不平之气,又能与谁言说?看似是诗人在与宝剑惺惺相惜,实则诗中的宝剑和幽人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不过是愤懑难抑,自言自语罢了,寒剑悲歌英雄泪啊。

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写过一首《李都尉古剑》,他以诗赋剑,以剑喻人:“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宝剑的本性是精纯坚刚、举世无双,只能将它折断,决不能使它弯曲,期待它能让正直之人大快心意,除尽奸臣污吏。白居易对李都尉说,你我都要像这柄古剑一样,尽职尽责啊。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也很有警示意义:“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权柄乃公器,不得私用,必须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只有用权慎之又慎,自我要求严之又严,才不会使剑蒙羞。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对于国人而言,宝剑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兵器,而是具有正直勇敢、坚韧刚强的品格,更是正义势必战胜邪恶的象征。

◎本文原载于《咸阳日报》(作者蔡相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