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 随着江苏农房改善工程持续推进,配套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的苏北农村草房子,现在早已难得一见。说起农村这些年的变迁,在颜茂兴老人的记忆中,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农村老家那几间土房子。

今年85岁的颜茂兴老人原是泗洪县界集公社杨岗大队的村民,他早在1958年12月入伍,参加了金门炮战,1960年受伤退伍后回到了家乡。1977年,颜茂兴全家搬到了界集镇安东村。

“刚开始到安东村,那里还是一片荒地,每家每户都是简单搭建一个茅草棚用来挡风遮雨。” 颜茂兴老人说,由于地势低洼,刚到安东村的那两个年头,每逢夏季下大雨,晚上躺在茅草棚凉床上睡觉,常常因后背泡在雨水里而被惊醒,下床找鞋子,鞋子早随着雨水漂走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安东村的村民克服所有困难,他们开垦荒地、挖水渠、种庄稼,养鸡养猪,日复一日地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终于将大片的荒地“翻”成良田,接下来就是着手建房子。

“没有砖头,没有石料,我们当时只能盖土房子,那时候家家盖房子都是靠乡邻及亲友的帮助,不要工钱,供饭就可以了。” 颜茂兴老人说,建房子首先要垫宅基,宅基地要垫一米高左右才可以防止夏季水害。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抬土垫,要历时两年左右才可以在上面建房子。土房子的墙要分三次建,太阳将一坯墙晾晒干了再往上加高墙,如此反复三次。墙建好后,再起“山”、架梁、缮草,最后用泥巴粉墙,房子就建好了。房屋上梁时,要放鞭炮、扔馒头,孩子们都会来抢馒头、捡哑炮,图个新房大吉。

颜茂兴老人当时用近5年时间建成了五间土房子,三间正房,两间厨房,虽然简陋,但能有一个稳定的住所,让他很安心。在外面风吹日晒,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回到家中,有家人在等待自己,有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这让他很满足,干活也更有劲了。

“由于风吹雨淋,土房子每过两年,就需要维护一次。我们把麦穰和泥土用水和起来,一遍一遍修复、加厚土墙。” 颜茂兴老人说,修复土墙就像是在维护这个家,风和雨水不停地将墙面上的泥土冲刷走,又带回土里。在无数次的修复中,土房子一次又一次“新生”了。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手里渐渐有了余钱。住在土房子里的颜茂兴老人又有了“一定要让孩子们在新瓦房里结婚”的憧憬。他说:“那时候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富裕,钱存放在手里怕花出去,所以家里只要有钱,都用来买砖头、木料和瓦片存着。”在今天,存钱很常见,但是存砖头、瓦片是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颜茂兴老人筹备了五个年头,又盖起了四间瓦房。

随着孩子们长大进了城里工作,颜茂兴老人仍住在土房子里为孩子们守护着家。每两年他就让孩子们回家修葺土房子。直至去年,安东村整体搬迁,颜茂兴老人住进了界集镇姬楼小区,他家的土房子才化作尘土又重归大地。

颜茂兴老人说:“现在条件好了,老人们跟着孩子离开了村子,天南地北住哪儿的都有。我还是常常怀念那几间土房子和老家那些带有泥土味的人。”

“那几间土房子,一草一木都注入了我和乡亲们的汗水,住在土房子里,虽然连个院墙都没有,但是心里很踏实。”那个时代的人,谁家遇到事了,村里的人都热心来帮忙,不图报酬,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很纯粹。住在土房子里的乡亲们,就和土房子一样质朴、敦厚。舒适的房子不会自己从土地里“长”出来,是这片土地上勤劳、质朴的人们创造了这一切。

笔者在泗洪县界集镇安东村看到颜茂兴老人土房子的原址。经过拆迁,那里已经复垦成农田,被村里的一个年轻人承包种上了麦子。一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在风中摇摆。颜茂兴老人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看来今年又是好年景,以后有时间我会经常回来转转,看到这里的庄稼,心情就非常好。”

春天的麦田一望无际,孕育着新的希望。在颜茂兴老人的心中,这片土地上的老房子是大自然厚重的馈赠。(颜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