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始于唐代。属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著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将之简称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净的“人间瑰宝”。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更精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花瓷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明清时期,在青花的基础上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底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通过揉泥、做坯、印坯、利坯、荡里釉、画坯、施外釉、挖底足、写底款、施底釉、装釉足、满窑、烧窑、开窑等十几道工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起眼的土和石制成的泥坯,泥坯又经过一道道工序脱胎换骨。每一件瓷器都出自一个手艺人经年累月的技艺,都经历一笔一画的精心绘製,即使是相似的内容,每一只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来胜于蓝”,走上仕途后“青云直上”,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青史留名”的“青天”。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花之韵在器、在笔、在墨色,犹如宣纸作画,墨分五彩,不同的是用瓷做纸,经年累月把美好想像落于瓷上,素净中蕴含奢雅。百年之后,仍宝光依旧,素雅依旧。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哥》中这样称赞青花:“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青花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著。

主要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络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云朵、蕉叶等。莲办纹形状似“大括号”,连办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海水纹位粗线和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

明清青花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发展到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

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器发展到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制造严谨、精细;民窑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取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