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宗室政策很失败,可以说是汉唐(北)宋明清五个朝代中最失败的。最少13万的宗室人口,严重影响了中央财政,其财政支出仅次于军事,差距非常小。虽然我不同意宗室吃穷了明朝,是明亡最重要的原因。但任何人都不应也不能认为,不是原因之一。如此庞大的宗室,挤占了财政,更挤占了救灾的能力。正因为救灾不力,明亡于农民起义。

那么,清朝如何呢?

清朝的宗室政策(别把宗室和八旗混淆,八旗的问题我们会说到)确实比明朝好,这是历史事实。如果有人为此“心生怨恨”,我只能说,这是历史,我不会因为有人不高兴而不说。而且,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我只希望,历史就是历史,不要掺杂其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的十四种爵位和年俸

顺治制定了十四种爵位,即: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宗室人员中没有出任职官者,主要通过功封(宗室王公有勋绩而受封)、恩封(宗室近支而得封)、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出缺,由宗人府选其子嗣内优者,由皇帝决定承袭之人)、考封(亲王以下,除1子袭封外,诸子至20岁,例得推封。经过考试合格后授给一定爵位)等4种途径取得各种爵位。

清朝初期,宗室主要限于在宗人府任职,但宗室人口增长后,从康熙朝起便开始在宗室中挑补侍卫,或选任旗缺,但外任官很少。因此,清朝宗室政策有两大特点:

第一,不外派,几乎都在北京、皇帝周边居住,这样可以防止到地方上以“宗室”之名培育自己的势力,最终和朝廷分庭抗礼;

第二,在经济上倾斜,但这种倾斜并没有丧失经济发展的动力。

综合起来说,宗室有三项收入其一,赏赐;其二,年俸银;其三,土地圈占。

顺治朝年俸

亲王每年1万两,1万斛米

世子每年0.6万两,0.6万斛米

郡王每年0.5万两,0.5万斛米

长子每年0.3万两,0.3万斛米

贝勒每年0.25万两,0.25万斛米

贝子每年0.13万两,0.13万斛米

公爵两等平均600两,600斛米

将军十三等平均260两,260斛米

普通宗室成员36两,45斛米

除了以上这些外,宗室成员在北京圈地133.3854万亩,占当时圈地数量的1/3,除去未满15周岁的男性宗室成员以及女性成员外,每名男性宗室成员大概1万亩圈占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室内部两极分化极大,封爵相对严格

清朝的宗室政策相对比前朝甚至前几朝都好,虽然,我们说“八旗子弟”,但“八旗子弟”并非都是宗室,仅以宗室这项政策来说。从努尔哈赤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到1915年的300年历史看,其宗室人口扩张相对缓和。即顺治时期宗室人口419人,到1915年人口为2.4268万。

有个对比,即明朝从洪武到万历,其宗室人口膨胀到了13万人,对明朝的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影响非常大,宗室支出是仅次于军费的第二大支出费用。这个问题,清朝其实要轻松许多了。

(1)因为清朝宗室内部两极分化严重,宗室支出对清朝财政影响并不大。

康熙年间,就已经有宗室人口穷得揭不开锅的记录了,为此,康熙非常伤心。但宗室内部人口两极分化问题是制度建设问题。在整个康熙雍正乾隆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宗室在经济上的比重越来越低。

虽然宗室人口从顺治时期的400人左右增长到了乾隆时期的8千多人,其增长倍数为20倍,其拥有土地增长量却不足一倍。可以说,清朝对待宗室比较严格。

(2)清朝宗室政策充分吸收了明朝宗室政策的不足

清朝在许多制度上都是继承了明朝,但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够统治270多年,其原因就在于在中原政权传统统治区内部完全按照传统治国方法治理。同样,清朝宗室政策也吸收了明朝的“大波轰”“重祖宗轻功业”的政策。

例如,不因一个祖宗而滥封赏,给予高额经济帮助,要看你的功劳大小、能力大小。同时,分封时采用“降等继承制”。但有特例,因军功而封爵的情况,除了由嫡长子不降等承袭外,其余诸子则按照嫡子、庶子降等分别袭之。非军功封爵则嫡长子也要降等。这一原则要求越来越严格。

因此,封爵的情况越来越少。顺治朝,宗室的同辈男性有一半被封爵,到乾隆时期则只有9%、贝子以上只有1.6%。这样有封爵的宗室年俸平均为3600两,一般宗室成员只有36两。这是每年,可以说,宗室成员的91%人,每个月只有3两国家拨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了乾隆时期,宗室大量人口穷困,为了保持所谓的皇家尊严,乾隆开始接济宗室成员,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一些下层宗室人员游走街头,当起了流氓混混,官府又不敢管引起了极大民愤。嘉庆为此非常生气,要求北京城内的下层流氓宗室立刻离开北京回迁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