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这个词已经流行好几年了,而且深受广大消费者唾弃,但是各大平台仍然我行我素。近日,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虽然都签了投名状,但是里面并没有写,“大数据杀熟”如何界定?出现“杀熟”情况如何处罚?有关部门该如何监管?这还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担忧,那大数据“杀熟”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就是,将同样的商品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手段,对不同需求的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举个例子,当客户使用一款购物平台时,如果你过多地关注或者购买某个产品,这个产品在下次购买的时候,或许价格就会比一般人贵。又比如你经常在某个听歌软件上听某首免费歌,过不了多久这一首歌就会变成VIP,需要付费收听。在相同情况下,因为你更,所以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价格。

喜爱

而这些大数据“杀熟”的事件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某外卖平台存在会员与非会员在同一送餐地址、同一外卖商户订餐,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配送费的情况。某旅游平台,购买相同航班,两个人的价格却不一样。对新顾客友好,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非法获取用户隐私,对老客户进行数据统计,再“砍上一刀”,深深刺痛着消费者的心。

不过既然是消费,当然也有一些避免的方法,比如货比三家,几个平台进行对比。或者用亲朋好友的账号下单对比下。不要因为是网络消费就失去了警惕心,因为在互联网下,隐私更容易变成廉价的“商品”,让我们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