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大航海时代,航海家开辟了很多新航线。黄金、茶叶、丝绸、瓷器、香叶被装上货船,从一个港口城市运往全球。货流、人流、资金流聚集,港口和湾区成为财富诞生的温室。

数百年来,全球经济的天平,越来越向沿海倾斜。湾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及其直接腹地,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在中国东南,珠江水系从群山奔涌而下,与大海拉锯数千年,形成了5.6万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坐落于此。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引擎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火车头”之一。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全国0.6%的土地,却吸纳了5%的人口,创造了12%的GDP。论GDP总量,全球只有12个国家,在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地区之上。

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经济中心,11座城市。高铁、地铁、高速等现代交通,打破了珠三角河、海、山的屏障,将湾区的11个城市紧密连接,“一小时生活圈”基本成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建将散装的大湾区凝聚为一个城市,但“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绝不仅仅是通勤时间的简单压缩,只有衣食住行上的深度融合,才是大湾区的“合聚变”,也就是要融合、聚集、变得更好。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一小时生活圈”如何产生“合聚变”?“大湾区人”如何深度融合?破局的关键在于两个字——金融。

“大湾区人”融合加速:数十万人跨境生活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7000万“大湾区人”。“一小时生活圈”下,他们流动越来越频繁,就业创业、教育养老、旅游探亲和商务往来等等加速融合。

有媒体报道,在广东省生活的香港永久居民,高达53万人。在香港和深圳之间,有超过4万人跨境上班,他们穿梭在各大地铁、高铁、公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上班族,大湾区的青年创业也如火如荼。2021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公布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到大湾区的城市工作及发展事业。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后,以汇丰为主要代表的香港总商会宣布旗下会员公司将提供约300个职位,以协助香港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就业。汇丰还推出总额达800万港元的“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奖学金”,鼓励香港大学生到大湾区探索发展机遇。

此外,广东、深圳等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重金吸引人才,共同建设大湾区。两年来,广州设立覆盖创业各阶段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

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港澳创业团队来到内地。两年时间,广州吸引港澳348个创业项目、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青年落户,涵盖高新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艺术动漫以及物联网等20 多个产业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之一,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大湾区人”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大湾区的活力,对于基本的生活服务需求也会增长。

若昂·德让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这样描述,“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现代都市群,大湾区面向未来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大湾区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在美好生活的建设中,金融服务作为底层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好生活关键推手:金融服务一体化

7000万“大湾区人”生活的核心需求,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旅休闲、社会保障等。这些核心需求变现,都和金融服务密不可分。

比如,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议焦点,大部分人在养老的问题上,会购买养老保险以及相关寿险。购买保险已经是“湾区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之一。

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2018年,内地赴港购买保险保费476亿港元,占香港保险业个人业务保费的29.4%。在这些内地人购买的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

保险通的扩容就成为关键所需。

全国政协委员陈清霞曾建议,扩大大湾区内粤港澳居民跨境购买保险的规模和范围,推动大湾区内养老产业、康养服务、养老金融协同绑定发展,推动香港保险机构可与大湾区养老机构达成合作。

未来,“香港保单、内地养老”等或将很快实现。

除了购买保险,大湾区内的日常支付场景很多,也需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加速布局。

据了解,中国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推出了“大湾区开户易”业务,为香港居民开设内地个人银行账户提供了便捷新渠道,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开立内地银行个人II、III、类账户。

此外,2018年10月1日起,在中国人民银行及香港金融监管局的支持下,微信香港钱包开启了跨境支付服务。

香港用户于内地商户消费时,微信香港钱包会将所需支付的人民币金额,自动换算为对应的港币金额,用户可通过钱包余额、已绑定的信用卡或银行账户进行支付。

目前,微信香港钱包已支持近百万家商户,涵盖线上线下多种类型,全面覆盖衣、食、住、行领域。香港同胞可以实现“一机在手,大湾区随便走”。

另外,来大湾区创业的青年,需要更加便捷的信息流通共享,也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和机构的扶持。

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全国政协委员王冬胜建议,三地通过政策协调,允许港澳创业者以其在原住地的征信记录,向内地金融机构申请金融服务,实现大湾区范围内征信记录互通,满足港澳初创人员在内地创业和生活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便捷服务推出,“大湾区人”享受的金融服务,将不再受地域限制。只要在湾区内,“大湾区人”就可享受粤港澳三地同城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 条件下的粤港澳实现互联互通,让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成为更加智慧的生活圈。

在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上,大湾区的建设者们,还在布局和行动。

加码金融服务,国际机构在发力

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和港澳金融监管机构正式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跨境金融服务中的 “跨境理财通”落地实施又进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群,且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大湾区背后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对应的是万亿规模的存款和理财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是对其产品创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加码大湾区,已经成为一部分国际金融机构的共识。

比如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他们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门,任命负责管理和推动大湾区业务拓展的高管,推进跨境个人金融业务。

以汇丰银行为例,计划未来5年60亿美元加码亚洲,大湾区正是其亚洲业务发展策略重点。作为一家国际性银行,汇丰银行服务大湾区的主要优势就在于跨境业务,尤其是其在粤港澳三地的服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服务的广度上,汇丰在广东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在所有21个地级市均设立了分支机构,是广东省服务网点覆盖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密布的网点构建起汇丰服务大湾区的基础网络,在致力为客户的跨境需求提供无缝服务。

在服务的种类上,汇丰正打造丰富的零售产品,以增强“一小时生活圈”的服务便利性,例如,推出了银联双币钻石信用卡,一张卡就能处理在大湾区及海外的签账消费,并获得餐饮、购物或生活消闲的优惠。

在“跨境理财通”机制试点正式推出后,“大湾区人”还可以通过汇丰等银行跨境购买理财产品。

不难看出,扎根在大湾区的国际金融机构,对“大湾区人”的生活服务具有本土作战的先发布局优势。

在“一小时生活圈”中,相比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金融起到的纽带和联结作用更为重大。因为大湾区的意义,终究是由生活在里面的人来定义。

过去数十年,数千万人从全国涌入珠三角,如今大湾区每年仍有百万级的人口流入。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经济数据和产业结构日新月异,“大湾区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要朝着更便捷、美好的方向进发。

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已经成为“大湾区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湾区“合聚变”的关键一环。“一小时生活圈”的大湾区,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