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不然,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马一浮

读书一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虽是大多用在艺术上,但读书一样的道理。古人常说读圣贤书,他们也对这些书抱着极大的尊敬,每每读书时便焚香沐浴,或是最简单的清洗双手焚香,也因此书上不止沾有书墨香,还有焚香的香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最优秀的地方便在于,没有任何指导全凭自己去寻觅书中的意思。或许与作者的心思有着偏差,但胜在拥有自己的理解。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那些“初识不懂书中意,在读已是书中人”的感觉也越发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一浮,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能成为思想家自然学问过人,马一浮出生的家庭对他读书也有很好的作用。他的父亲是一名知县,母亲是一位贵家小姐。古时候的选举制度都是选贤举能的,因此马一浮的父亲也是一名读书人。

因为这样的继承,马一浮本身也很聪明,父亲为了教导儿子也为他请了教书先生,可没过多久教书先生就放弃了,原因就是马一浮的才能本就不用教书先生来教。刚开始他的父亲也感到疑惑,决定自己来教,很快也了解到教书先生所言非虚,便让他自己学习。

天才是由99%的汗水加上1%的努力,显然马一浮的天赋不仅仅只有1%,他甚至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水平。曾经和自己的老师一块参加县试,他却高中榜首,老师也只能屈居于后。他还曾去上海学习英文、法文和拉丁文,深入研究西方的文化,学习先进的知识。

这样杰出的青年很快被人认识,于是就有人为自己的女儿留意上,这个人就是汤寿潜,他是一个有名的商人,同时也有很好的政治头脑。在认定马一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以后,他赶忙登门与马一浮的父母商量婚事。门当户对的亲事,是许多人乐见其成的。马一浮的父母自然对这门亲事十分认同,两家也相处和谐。

在商定日子以后,马一浮和汤寿潜的大女儿就成婚了。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个人十分相配,一个文质彬彬,一个温婉可人,婚后自然生活的极为融洽。当时的马一浮不过十六岁,但那个时期的人普遍早婚,所以该有的担当还是有的。可没想到的是,马一浮和妻子结婚没几年就要遭遇分离,原因是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在未给马一浮留下任何念想的情况下就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讲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对于自己的身体他们极为爱惜,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一浮万分悲痛的情况下续起了胡子,也算是对妻子的缅怀。除此之外,他还表示自己不再娶妻,自此单身60多年

当时的社会混乱,妻离子散的比比皆是,但好多人很快从这个世态炎凉的境遇下活了过来,更有人再次组建新的家庭。马一浮这样的举动,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得知自己的女婿有如此决心,汤寿潜很是过意不去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他弥补,但被马一浮拒绝了,甚至身边的朋友看他一直孤单也为他抱惜。

众人以为马一浮很孤单,但他只是沉浸在他的世界里罢了。辛亥革命时期,他就是一个思想先进的人,非常赞同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努力学习西方的哲学等等。我国的传统艺术有很多,在书法上,因为习得很多风格而自成一派颇有自己的气韵。

虽满身才华,但蒋先生邀请他担任官职时被他拒绝了。全民抗战的那几年,他身居战后成为教书先生为国家的未来贮备人才。国家到了和平年代后,他担任文化馆馆长。可以说,马一浮的一生全部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马一浮的世界里,他的思想是先进的,《资本论》一书的第一引进人也是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就是书中的一句话。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的起始,中国文化在五四运动中遭受了全面否定,而西方文化的“德先生”和“科先生”却被国人奉为金科玉律。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先进或是后退,只有糟粕和精华的区别。显然,马一浮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接受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并且将他得到的这些文化发扬光大,还懂得用批判的意识去看待西方的资本主义。

要真正读好书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站在墙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第二个阶段就是站在墙外,但是在乌云之下,这时候的读书也是十分难熬的。可到了第三个阶段,就能看到太阳突破云层的灿烂,用科学解释就是“量变产生质变”。无疑,马一浮的读书境界已经到达第三个阶段。

探究马一浮的一生,在他辉煌灿烂的文化史书中,为妻子一直苦苦地死守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的坚持。在他生病垂危之际,妻子的侄女来担当自己的女儿来为他养老送终。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马一浮与他妻子得家人显然成为了亲密的一家人。

没有妻子的牵绊,很少有家庭还会再继续联系。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不敢再轻易的散发善意,仿佛一软弱别人就会欺负过来。每个人都恪守着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子生活,也不过多干预别人,甚至善意的提醒都很少,可谓是将这句话贯彻得彻底。

马一浮的事迹又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原来人与人之间只要用心亲近,就可以贴得很紧。这个思想家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