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率先在战场上使用了坦克。其实,这种新式陆战“大杀器”刚一出现,就引起了“亚洲强国”日本的极大兴趣。于是,日军高层最终决定高价购买一些英国人Mk.VI轻型坦克

Mk.VI轻型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的10月24号,英国Mk.VI轻型坦克远涉重洋,终于来到了日本横滨港。在那之前,日本人其实都没有亲眼见到过真正的坦克。

时任日本“军用自动车”调查会的首席军官奥村慕平,他亲眼见到坦克后,认为把它们叫做“坦克”是错误的。所以直到今天,日本人还是一直称坦克叫战车。

不过,英国Ⅳ型坦克来到日本后,却感觉有些“水土不服”:笨重庞大的Ⅳ型坦克貌似适应不了日本的崎岖地形。因此,日本人又把目光投向了法国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法国“雷诺”FT-17

在日本人看来,像“雷诺”FT-17这样的轻型坦克不仅机动能力强,而且很适应各种复杂作战环境。日本从法国购买了几辆“雷诺”FT-17的同时,他们还一起引进了14吨的英国“塞犬”中型坦克。

而引进的这些欧洲早期坦克,也让日本人终于搞清楚了这个“铁家伙”的基本构造和原理,为今后日本国产坦克的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日本坦克研发之路“纷争不断”,最终“89式坦克”出现:

不久后,随着日本侵略亚洲的野心不断膨胀,日本不再仅仅局限于购买他国坦克了。他们开始尝试仿制日本自己的国产坦克,为了给未来侵略战争做好准备,日军希望未来的国产坦克,能很好适应东北亚和中国等地的地形环境。

二战日军95式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研发国产坦克前,日军高层内部却在“坦克作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当时分成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坦克只是欧洲战场的产物,根本就不适合日军,日本应该暂缓研发和装备坦克,而是一门心思多搞一些轻型装甲车。

而另一派则是坦克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日军不仅需要大量装备坦克,而且急需一款体量更大,装甲更厚的坦克。在战场上,这种坦克主要负责掩护步兵突破防线,以避免重蹈“日俄战争中人员巨大伤亡”的覆辙。

最终争论的结果,还是坦克支持派占据了上风。于是,日军高层决定以6.5吨的法国FT-17为基础,进行一系列改良后变成日本的坦克。1924年时,日本陆军技术部车辆班的原乙未生大尉,率领着16名研发骨干接下了这个艰巨的研发任务。

二战日军和他们的坦克

随后这个团队没日没夜地赶制日本坦克的图纸,过程中除了结合英法坦克的设计优点外,他们还大量参考日本现有的国产牵引车理念。最后,他们成功设计出了日本首辆坦克试验样车“第一号试制战车“,并交由大阪兵工厂进行生产。

不过,日本的”第一号试制战车”却最终未被军方采用,其落选的原因也很简单:试制一号样车的重量过大,而且生产成本过高,已经超过日本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日军中实现批量装备很难。

到了1927年底,日本陆军技术部准备同时研发轻型和重型坦克。当时技术部还将日本国产坦克按照自重划为三类:10吨以下的归为轻战车,20吨以下的归为中战车,而20吨以上的归为重战车(日本坦克重量标准大大轻于欧洲标准)。

渡河的日军小坦克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次技术部特意要求:研发的第二型概念战车重量绝不能超过10吨。于是,该款日本坦克以10吨的英国C型坦克为样本进行研发。

1929年4月,大阪陆军兵工厂试生产出了第二型概念样车,随后便在日本东北地区进行了1000多公里的行驶试验,终于这款样车得到了日本陆军技术部的肯定。因为这一年是日本皇室纪元的2589年,这款战车最终就被日军命名为:89式轻型坦克。

89式坦克甲型“中看不中用”,装甲薄,机动差:

日军高层本意是研发一辆不超过10吨的轻型坦克,结果89式坦克经过一些改进后,甲型的自重已经超过了11.5吨,这也让其进入了日军中型坦克的行列。89式甲型坦克和雷诺F17坦克相比,车体的面积得到了扩大。

掩护步兵的日军坦克(影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9式甲型坦克装备的是一台日本国产的直列式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25公里。不过,89式坦克虽然号称是中型坦克,但它的装甲防护能力却很一般: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比法国雷诺F17的22毫米最厚装甲还要薄。

因此,日本89式中型坦克表面上看是雷诺F17的升级版,但其实感觉它有些“中看不中用”!而它最值得“夸耀”的地方,可能就是那门57毫米的火炮,这种18.4倍径的坦克主炮,其实是日本人从进口的英国军舰上拆下来的。

除了这门57毫米火炮外,89式坦克还装配有两挺7.7毫米机枪(备弹2750发)。在当时,89式甲型坦克的武器配备还算过得去,不过具体战斗力如何?还得要看他在实战中的表现了。

日军升级89式坦克!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用简陋武器打掉了12辆89式坦克:

日本89式甲型坦克后来参与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过在一次战斗中,中国军队的一枚迫击炮弹击中了一辆日军摩托车,摩托车燃烧的火焰却引燃了旁边停放的两辆89式坦克。

被摧毁的日军坦克

这两辆89式坦克瞬间便烧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们很快就变成了两堆废铁。这次战场事故后,日军发现了89式坦克的最大缺点:汽油机太容易殉爆着火了。于是,日本人赶紧给89式坦克换装上了一台6缸柴油机,即89式乙型坦克,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风冷式柴油机的坦克。

乙型坦克和甲型除了发动机不同外,其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甲型坦克的机枪孔在左侧,观察窗在右侧,而乙型则相反。这款升级后的乙型坦克战力又如何?光看它的纸面数据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再来看看它后来实战中的表现。

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中,89式乙型坦克当时是日军的坦克主力。结果整个战役打下来,中国军队一共摧毁了12辆日军89式坦克。别看这个数量虽然不多,但要知道当时中国军队极度缺乏坦克部队,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军人都是用步枪和机枪来对付日军的89式坦克。

例如被中方击毙的西住小次郎,他的座驾车就是一辆89式乙型坦克。当时从日本报纸上公开的照片来看,西住小次郎的89式乙型坦克车身,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可见当时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无奈。

西住小次郎和他的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就是在这种装备极度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军人还是打掉了日军的12辆89式坦克,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战绩了。毕竟1937年的日本89式乙型坦克,也不能算是很落后的坦克,当时欧洲的德军也还装备着大量的二号坦克和三号轻型坦克。

诺门坎苏日“坦克战”的惨败,让日军高层决定放弃89式坦克:

而真正让日本人自己都感觉到:“89式坦克已经严重落伍”的时间点,是1939年的苏日诺门坎坦克战,当时日军的89式坦克在面对苏军的坦克时,根本毫无优势可言!

日军步坦协同

战斗打响时,日军使用89式坦克和92式坦克和苏联人打起了“坦克战”。结果,89式坦克那非常“惊人”的25公里机动能力,根本就追不上苏军的BT5坦克。而苏军BT5坦克那门45毫米46倍径主炮,却能在500米内轻易击穿89式坦克的装甲。

诺门坎战役结束时,苏联人出于好奇,他们对缴获的一辆日本89式坦克也进行过火炮测试。结果苏联人发现,日本89式坦克的57毫米炮在100米距离内,只能勉强击穿25毫米匀质装甲,甚至连T26坦克装甲都无法击穿。

而当年日本人曾吹嘘89式坦克在500米内,可以击穿50毫米的匀质装甲,这不是“啪啪打脸”嘛。诺门坎战役中苏日坦克在开阔的草原上,一交手就“原形毕露”了!89式坦克直接成了苏军坦克的“活靶子”。

诺门坎战役苏军坦克

实战中,89式坦克那脆弱的装甲和极差的机动性,不要说给日军步兵提供装甲和火力掩护了,在苏联人的坦克面前,它能自保都是个问题。正是诺门坎一战,让日军高层看清了89式坦克的真实水平,随后这款坦克便被打入“冷宫”,日本开始研发新一代的主力坦克:97式中型坦克。

战争后期,不止89式坦克,所有日军坦克都只是“陪葬品”而已:

不过随着战争中各国越打越惨烈,主流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火力越来越猛,重量 越来越重,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日本人研发出97式中型坦克后,依然追不上其他军事大国坦克的“脚步”!

97式中型坦克

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97式坦克在面对美军的谢尔曼中型坦克时,同样是无力招架。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坦克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日本人竟然又把89式坦克重新“拖”了出来,让这种“老爷车”重新披挂上阵,结果只是让美军多了一个肆意屠宰的对象。

作为日本第一代早期国产坦克之一,89式坦克的生产时间为1930年至1937年,但它的总产量却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大概在400辆左右,而真正服役的数量,也有资料显示仅仅只有126辆。

因为研发理念和日本资源等原因,其实89式坦克注定只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件临时陪葬品而已!不过,作为日本投产并装备部队的首款国产坦克,它或多或少还是颇具“里程碑”意义的。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