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演义》,您是否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曹操和刘备同为三国雄主,可从头至尾,一部《三国演义》,整个主体格调都无不在向世人透露着这么一种信息——“褒刘抑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为何?其实,它充分代言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大众,极其渴望天下一统,而且共同期望有明君贤主的“好皇帝”,就像刘备那样的,可以早日诞生解救万民于水火的理想愿景!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有志于统一大业、且关爱百姓的“明君”、“仁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关于《三国演义》“褒刘抑曹”的论调:

通过《三国演义》所描述人物故事篇幅布局可看出“褒刘抑曹”倾向。

从篇幅的安排来看,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家归晋”的这一真实历史故事线索中,《三国演义》全篇总共120回,其中从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前后51年间发生的事情总共就用了104回的篇幅来写,而以后的46年,却仅仅用了16回便草草结束了。这无不体现了作者所代表的人民大众对刘备型君主的宣扬力捧。由此可见,作者小说中代表的民意思想是“褒刘抑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人物形象描写,刘备人形象明显占上风。

在《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刘备与曹操俨然是一种人格正邪的对立存在:

刘备宽厚爱民,以诚待士,满心义气,善用贤才,同时也是抱着“上报国家、下按黎庶”的志向来创大业的。同时,刘备所领导的蜀汉政权,其中文臣武将,几乎个个都是英武忠义的化身。另外,刘备在做县尉时,他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还有在新野,老百姓歌颂刘备“新牧野,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而且当阳撤退,纵然情形十分紧急,刘备可是丝毫不弃民先行。而且刘备知人善任,从“三顾茅庐”的三请诸葛亮,到“桃园三结义”的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共谋天下大局,还有对赵云“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的一见倾心等都足以说明,刘备是个选才、爱才、惜才的贤明君主。

曹操则相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玩弄权术和机诈,以及在误杀到故意杀吕伯奢全家后所说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已经注定了曹操的不得民心形象。还有曹操的狠毒,也在曹操好“梦中杀人”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刘备与曹操二人在故事情节中的刻画描写中,也将“褒刘抑曹”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朗。

整部《三国演义》,看似在宣扬一段历史时期英雄豪杰们之间的斗智斗勇,各显神通,实际更加反映出人们在乱世迫切希望天下有“明君”出,而憎恶“暴君”的真实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老百姓的民间愿景归愿景,只可惜,历史不可倒流,在《三国演义》中,纵然作者和百姓意向都是倾向于刘备这样的“贤君明主”的,然而,天下大势使然,刘备只能代表了过去王朝的末世抉择,很遗憾的只能作为昙花一现的角色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