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并吞八荒的夙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

在完成了这一伟业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脚步,除了继续巩固中央集权之外,嬴政还致力于扩大大秦的版图,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在秦军的攻城略地下,百越最终成为大秦帝国的一部分,但匈奴却并未被大秦兼并,反而令秦朝损失惨重,逼得秦始皇不得不修建长城以自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秦得以一统中原,绝不只是嬴政一人之功。自秦孝公开始,历代诸侯便已经开始筹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呈指数上升,成为可以与其他国家争锋的强国。不得不说,秦国的运气不错,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是有为之君,没有一个无道昏君。在他们的经营下,秦国的实力与日俱增,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利。

然而,战争就是战争,即便秦国能够长盛不衰,兵灾对天下的危害仍是不容磨灭的。在为期数百年的乱战中,中原人口骤减至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而是选择穷兵黩武继续扩大疆域。打仗靠的是什么?精兵强将?非也。古代的大规模战役,粮草辎重与军事力量同样重要。可以说,打仗就是在打钱。当时的秦国连年征战,以其国力来看已无法再维持大规模的对外作战了。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发动北伐时,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翻阅史料不难发现,这些失败往往是因为辎重粮草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在无法进行漕运的情况下,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根本无法完成供给。

《史记》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为了支持在外征战的卫青、霍去病,长安每送去一石粮食,往往要花费一百九十石粮食的成本。这还是建立在汉朝交通比秦朝更发达的基础上。所以说,相对于统一六国,秦始皇攻打匈奴的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何历史会为我们留下“李广难封”的喟叹?李广生平多次发兵匈奴,最终因为孤军深入独木难支,在大漠中迷了路,只得自杀谢罪。公孙贺北上匈奴时,两万名骑兵竟连匈奴的影子都没见到,“皆不见匈奴一人”。

匈奴以游牧为生,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迁徙,逐水草而居。不同于农耕民族,匈奴人根本没有固定的家园。唯有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匈奴人才会发动南侵,通过掠夺的方式赚取资源。在一统中原之前,秦国有两个实力强劲的老对手,分别是犬戎和西戎,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习性,秦人再了解不过。

因此,比起主动出击进攻匈奴,最好的做法当属修建长城北拒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统治者而言,打仗并不是盲目的。每个统治者发动战争,都会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秦始皇一统中原,无疑会让他获取难以数计的资源,在利益的趋势下秦国国君必须完成统一的伟业。相比之下,匈奴对于大秦的发展之路而言并不重要。即便将匈奴人全部驱逐,占领北方的土地,秦国也很难获取利益。

中国古代皇帝的意识形态大同小异。不论是“要服”还是“荒服”,这些境外的土地都不属于华夏民族。赵武灵王为了让赵国的军事实力更加强大,所以借鉴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性,采用了“胡服骑射”。虽然如此,但赵武灵王根本没有将游牧民族视作“华夏人”。

倘若秦国真的战胜了匈奴,将北方土地纳入版图,让匈奴人成为大秦的附庸,这种结果真的会为秦国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吗?

未必。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变乱,缴获了全天下的武器,熔炼成十二金人。由此看来,倘若嬴政收服了匈奴,那么匈奴人便再也无法胡服骑射了——非但他们的弓箭会被缴获,连战马都会绝种。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该靠什么生存下去?

草原和沙漠地区根本不利于农耕,所以匈奴人根本没有生存空间。为了养活这些匈奴人,每年秦国都要拿出一大笔钱来养活他们。对于国力不兴的秦朝来说,这个成本简直太可怕了,非但不能赚取任何收益,反倒会赔本。

所以,嬴政宁愿修建长城,也不愿北击匈奴。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