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色的姑娘

黎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作家废名有一部创作于1925 年的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写一个居住在竹林中,成长在溪水边的少女三姑娘的故事,境若世外桃源,人亦超凡脱俗。笔法冲淡简练,含蕴中国古诗的意境,似诗似画,也似古典的一支琴曲,废名信手悠悠远远地弹来,涤荡在潺潺流水畔,幽幽竹林中。

那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非常的含羞而又爱笑”。童年的三姑娘天真乖巧,惹人喜爱,八岁时父亲去世,她就由在河边草墩欢跃地看父亲捕鱼改为替妈妈洗衣,她没有沉迷于悲戚,而是以勤劳能干赢来了家事的兴旺,以诚心厚道获得了买菜顾客的青睐。她体贴母亲,性喜安静,连城里赛龙灯的喧闹也不能惊扰她,堂嫂们的攀缠也不能搬动她,她总是厮守在母亲身旁,与寡母相依为命,勤俭劳作。每天一大早,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自家种的菜,清清爽爽的白菜青椒,挑到街上去卖。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凝聚成三姑娘的气质,使她成为打上废名印记的独特人物。在他笔下,连卖个菜也写得如此诗意:“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

这样一个田园牧歌姑娘,她的穿着,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如同月色一般—— 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是没有这样合适,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她不爱插花戴朵,她身穿竹布旧衣,《竹林的故事》对三姑娘进行了最为平淡朴质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淡朴的内心品质,勾勒出了人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自然美。这一身“颜色淡得如同月色一般”竹布旧单衣,实在太合适三姑娘了,简直是神来之笔。这就是传统中国颜色中的“月白色”。

月白,本名“月下白”,并非形容月光一样的亮白,而是指白色在月下所呈现出的泛青的颜色,在现代人看来,如同浅浅的蓝色。传统织物里常用到月白色,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苋蓝与菘蓝、木蓝、蓼蓝、马蓝等都是可以制取靛蓝的植物,其“微染”所得,即是较浅的蓝色。故宫收藏有很多清代月白色的服饰、织物,呈现的视觉效果都是极为浅淡的蓝颜色。距离地球约40 万公里的月球,它自身不会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线而呈现出光芒。中国古人很早就以白色系来指称月色。如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皎”的字义为月之白色或洁白之意。另《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皓兮”,“皓”的本义就是“白也”(《小尔雅》)。月白,属于自然的色彩,是形容皎洁纯净无尘的良夜下,月亮高挂朗照的颜色,也是古人寓情寄意的浓厚感情色彩。根据典籍记载,在中秋佳节到来之时,古代的仕女都会穿着月白色的衣裳,以应和辉映潋滟的月光色泽。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农历八日至十八日间,京城妇女习惯穿白绫衫,结伴在月下漫游,称之为“走桥”。到了清康熙年间,妇女们在中秋节日“走桥”时,喜欢穿葱白色或者米色的绫衫称之为“夜光衣”,因为在明亮的月光下,绫衫会隐约闪烁透着光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生活观察中,月光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里,会出现各种色温变幻。例如春夜荡涤大地的朦胧淡月,月华特别柔和温润;月到中秋时,月光是白中透微黄的暖调色彩;深秋时清澈玲珑的月色,又变为白中含蓝调的银辉色泽。三姑娘身上穿着的“月白”,就是这种白中含有蓝调的颜色。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一如她的品貌与心性。《竹林的故事》中写到三姑娘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不肯早早出嫁,她不爱到喧嚣热闹的地方去,不依靠别人生活,从不低微,活得一身正气,她把自己的家管得井井有条,和顾客说话不卑不亢,卖菜时勤恳朴实,从不斤斤计较。人们一见三姑娘挑菜来,都争相买她的菜。“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对待开玩笑的青年学生,她话说得不能再得体,事处得不能再恰当,她纯正的气质具有威慑邪念的力量,把青年学生的心灵净化了。为什么三姑娘只卖白菜青椒?因为这个淳朴自然、恬淡纯真的姑娘,也如她竹篮中的白菜青椒一样,清清净净,水灵甘甜。我觉得小说以《竹林的故事》为名也寄寓着深意,一簇竹林里的房子,春天里竹子一天一天绿得可爱,闪现于其间的三姑娘,正是竹林之月色,竹青配月白,宁静恬淡,纤尘不染。小说的意境,让人油然想起唐代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隐于其间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废名真是用唐人绝句式手法来构思小说,通过一些富有情韵的细节、场景,人物就自觉地浮现凸出。

我无法想象一个不穿“月白”衣裳的三姑娘,这样的林中仙子,怎么可能妖娆浓艳一身披挂?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颜色,把看到的花鸟草木,风雨日月都命之以诗。把雨后初晴,命之青,把月光如水,命之白。我们看到“竹青”,就如走入夏日竹篁,绿竹青幽。见到“月白”,便宛若夏夜闲庭漫步,月下清辉悠悠。中国文化借月托情,月亮除了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生短暂之悲,跨越时空之辽阔,月亮还表现着美好的、纯洁无瑕的感情。“月白”之色,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在于月亮被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当人披着一身月色的银波轻漾,便自然而然散发着一种纯净美。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他以清淡的笔墨,塑造出了一个纯洁优雅、生气勃勃而又承受着生活悲苦的乡村少女——三姑娘的形象,这个月白风清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青春气息和纯情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健康活泼为“五四”文学退潮时期弥漫的伤感和苦闷吹来了一丝清新之风。每次翻读这个故事,就如同漫步在竹林,在菜园,在山间,在溪畔,月色清冽明朗,如霜如雪,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月如此纯净,夜如此静谧,让人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泛蓝、绿意深染的世界中。站在月色深处,把银色的光辉摊在手掌上,抬头碧空明月,谁能不喜爱并且仰观这份宁静、恬淡和蕴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