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浪屿这条漳州路,作为漳州人,你了解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浪屿的漳州路,东起鹿礁路与复兴路口,西至田尾路与中华路口、北至晃岩路口,全长1116.4米,宽度2.2/6.3米,柏油路面。旧时,它有大德记、三落(靠近田尾路)、李家庄、廖厝的旧称或俗称。漳州路建筑延续一贯的清水红砖风格,以李家庄为典型,中西合璧。空气中弥漫着敦厚浓郁的书香,慈勤女子中学、厦门市委党校、厦门经贸干校、鼓浪屿钢琴学校、寻源中学、毓德女学、厦门二中、厦门音乐学校,起落影息,却留有各自独特的印记和味道,尘封着那些鼓浪屿人的久远记忆。漳州路人文荟萃,各领风骚的名人杰士层出不穷,黄奕住、黄萱、林巧稚、林语堂、马约翰等名人于此谱写了许多历史佳话。此外,这条路上也曾是往昔军事斗争的前沿阵地,镌刻着国人抗战的英勇事迹。

漳州路名字的来源,和一所寓意“寻真理之奥,启智慧之源”的“寻源中学”有关。1881年,教会在厦门鼓浪屿创办寻源书院,并改名为寻源中学。1907至1925年,寻源中学学生多系漳州籍,故将道路取名漳州。比如1905年,漳州人林语堂和他三哥和清到厦门鼓浪屿,上了基督教会办的免费学校。三年后,林语堂考入鼓浪屿寻源中学。1911年,林语堂以第二名毕业于寻源中学,那年他17岁。

1925年,寻源中学从厦门迁入漳州芝山新址,开始和漳州人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其鼓浪屿的旧址改办毓德女子中学,解放后几经变迁,现在是厦门市音乐学校。当时寻源中学的教学设施颇具规模,如今的漳州市政府大院的“芝山红楼”“团结楼”“漳州市统计局”“团市委”“文明办”等建筑,便是原漳州寻源中学的校长楼、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据寻源中学最后一批毕业生的回忆,寻源中学治学严谨,教师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建校以来,学校组织有文艺社,出版校刊,公演进步话剧。抗战期间,学校内迁华安,经常组织师生进行抗日宣传及从事社会服务工作。除了在德育、智育上卓有成就外,学校的体育活动也相当活跃。1920年,寻源中学派出的代表队获省运会团体第一名。1923年,学生余怀安参加在日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获跳高第一名。寻源中学对漳州社会可谓影响颇大,誉满闽南。1951年9月,寻源中学改办为农业技术学校。

来源:漳州新闻网综合厦门日报 闽南日报今日头条

本期编辑 郑 欣 本期组长 周惠真

值班主任 陈益雄 总 编 辑 赖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