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各个国家都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家、思想家与谋略家,导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大繁荣局面出现。齐国著名宰相管仲曾发言“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由此可见,若想成为天下之主,争夺人才是必要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战乱频发,诸侯国明争暗斗,只有强国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弱国只有挨打的份。因此,诸侯国都在想方设法地让国家实力强盛起来,以求在群星中脱颖而出。而迅速变成强国的最快捷径便是寻求人才,只要在人才市场上独占鳌头,掌握最优质的资源,便能在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中增加更多胜算。

优秀卓越的外交家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与灵动巧妙的手段代替千军万马从而睥睨天下,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多利益与生存空间。例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他在获得秦惠文王的赏识后便开始游说列国,先后破除了六国合纵联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楚怀王十六年,齐楚联盟,合作抗秦,为了打破齐楚两国的“友谊”,张仪出使楚国,并用割让土地来诱惑楚怀王,声称只要楚齐断交,立马为楚国呈上“六百里商、於之地”。谁料楚国照做后,张仪却出尔反尔,只愿意进献六里地,并脸不红心不跳地解释所谓的“六百里地”并非方圆六百里,而是名为“六百里”,实则只有区区六里地。

由此可见,张仪利用语言的漏洞漂亮地打赢了这场外交战,但略有一点胜之不武。无独有偶,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蔺相如也曾创下“完璧归赵”辉煌战绩,可此事却被史学家司马光点评为“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哪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这又是为何?

司马光的点评

被世人尊称为“太史公”的司马迁曾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蔺相如的欣赏与赞美之情:“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眼中,蔺相如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外交家。

同时兼具“智谋”与“勇敢”,实在难能可贵。除了太史公外,历朝历代的专家学者对蔺相如的评价皆为正向且积极的。与蔺相如相关的“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流传至今。将蔺相如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深明大义、不畏强权的爱国政治家与外交家,备受世人的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同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却另辟蹊径,对蔺相如本人以及“完璧归赵”的故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如是哉!”

很显然,司马光并不认为“完璧归赵”是一场成功的外交事件,反而发出“人臣爱君如是哉”的责问,讽刺蔺相如如何为君王办事的?可见在司马光看来,蔺相如并非智勇双全,反而意气用事,为了保住区区和氏璧,而弃君主与整个国家的运势于不顾,实乃得不偿失,并非明智之举。

“完璧归赵”始末

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引起了秦国的觊觎之心。为了得到和氏璧,秦昭襄王“真心诚意”地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绝世宝玉。为此,赵惠文王派遣身份低微却机敏果敢的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用和氏璧换取秦国城邑,反之则必须完璧归赵。

面见秦昭襄王后,机智的蔺相如发现对方并无“以城换玉”之意,反而不停在宫中传阅宝玉,恐有拖延时间之嫌。察觉到不对劲后,蔺相如当即表示“璧有瑕,请指示王。”这样一来,和氏璧重新回到蔺相如手中,而蔺相如则当机立断地手捧宝玉,依靠在立柱上,做出“以玉击柱”的动作。

蔺相如声称秦国不讲信用,毫无大国风范,明明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宝玉,如今又出尔反尔,可见并非真心实意,秦昭襄王更是言而无信之人。众人见状,震惊不已,为了保护和氏璧不受损,秦昭襄王只好使用权宜之计,虚情假意地答应必会呈上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担心秦昭襄王再度使诈,便以“斋戒五日”为由,偷偷抄近道将璧送回赵国。等到秦昭襄王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蔺相如还是做到了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哪怕秦国此时出兵攻打赵国抢回和氏璧,显然赵国已有万全防御之策,那么如今对蔺相如开刀毫无用处,故只能无奈地放其回赵国。

“完璧归赵”背后的含义

不少人认为赵国欲以和氏璧换十五座城的行为不切实际,还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荒诞不羁。其实,若是结合战国时期的大环境来分析,一切不合理都变得稀疏平常了。秦昭襄王是战国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也是对秦国贡献最大的国君之一。

他一生雄韬伟略、南征北伐,奠定了秦国大一统的基础。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对其他五国不间歇地发动战争且频繁取胜。唯有赵国,秦国与其反常地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其实,赵国曾对秦昭襄王即位有所助益。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身亡,秦国内部为争夺王位动荡不安。远在燕国当质子的秦昭襄王本没有机会即位,幸得赵武灵王派送其回国登基。因此,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的雪中送炭抱有感激之意,故迟迟没有讨伐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赵武灵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雄主,在全国上下施行军事变革,使赵国一跃成为强国。由于忌惮赵武灵王的实力,秦昭襄王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维持两国和平。赵惠文王即位后,为了了解赵惠文王的性格以及为人,探听赵国近来的实力与国情。

秦昭襄王便以“和氏璧”为突破口,与赵国玩了个“以城换璧”的游戏。谁料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表面上看似不卑不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将赵惠文王的懦弱、胆怯以及赵国对秦国的惧怕暴露无遗,更增添了秦国攻打赵国的胜算。

因此,完璧归赵后,秦国碍于国家颜面不曾对蔺相如进行惩罚,反而礼遇有加,但私底下却在盘算如何将赵国置于死地。果不其然,完璧归赵次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秦王二十七年,白起复攻赵,取代郡光狼城”,近二十余年的和平终究被打破。在之后的二十年内更是发动了阏与之战、长平之战等一系列针对赵国的战争。

结语:

在司马光看来,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实在不理智,从战术上看十分出彩,但论长期谋略,他的所作所为对赵国没有丝毫益处,反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蔺相如为了一件器物,将国运赌上,拿国家安危开玩笑,哪有如此为君王办事的臣子?

故司马光认为完璧归赵是一场失败的外交事件。不过,这仅代表司马光个人的想法与观点,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考究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只要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便是研读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