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镇民暴动

正光五年(524)春,北魏设置在长城一带的军镇之一沃野镇发生暴动。镇民在破六韩拔陵的领导下杀死沃野镇将,建号真王元年,对北魏举起了反旗。拔陵等继而攻陷武川、怀朔两镇,镇民暴动波及抚冥、柔玄、怀荒各镇,这就是六镇之乱。

反抗的火焰不仅停留在六镇的范围内,甘肃、陕西地区的各镇各州也不断加入叛乱队伍。到 524 年 4 月,高平镇民拥立敕勒族(突厥系)的族长为高平王,响应沃野镇。同年 6 月,秦州和南秦州的城民杀掉刺史,将莫折念生迎为天子。第二年 7 月,凉州城民拘禁刺史后揭竿而起。

莫折念生等势力的主体可能是氐族和羌族,他们向高平镇和凉州方向发展势力,同时南下进入汉水流域。几年后,岐州、北华州、豳州(均在陕西)都起来呼应,可以说关中一带完全卷入了叛乱的旋涡之中。唯有长安城所在的雍州仍在北魏控制之下,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形势危急,北魏政府要如何应对呢?沃野镇暴动发生后,宗室临淮王元彧奉命讨伐,结果大败而归。接着,北魏又改以李崇为北道大都督,他的作战也没有获得成功。叛乱即将波及西北,惊慌的朝廷发布了解放镇民的诏书以图缓和局势,但是为时已晚。诏书的内容和意义留待后文,总之当时的局面已经不是一纸诏书所能解决的了。

随后,试图南下的六镇势力一度受挫,全军二十万投降,朝廷将他们分散在冀、定、瀛三州(均在河北)。这样的处置导致了叛乱向中原内部扩大,旧柔玄镇民杜洛周在上谷(居庸关地区)举兵进攻河北北部各州,安州的两万戍兵和幽州的范阳城民纷纷响应,不久就攻陷了平州。在这样的情况下,旧六镇的俘虏们再次起来反抗。

他们的首领葛荣自称皇帝,定国号为齐,很显然是要取代北魏。葛荣转战河北一带后南下,齐州、相州等山东河南地区频繁发生暴动。

528 年,席卷河北北部的杜洛周南下攻陷瀛洲,与葛荣的势力发生接触。葛荣杀死杜洛周,吞并了他的军队。统一的叛乱军到达黄河北岸,洛阳只在咫尺之间。另一方面,西方的长安也处于孤立状态。

02.

北魏的瓦解

在这一危机中脱颖而出的是北秀容(山西)的土著尔朱氏。尔朱氏是契胡种的大族长,当时的首领是尔朱荣。当各地胡族部落和牧场劳动者响应六镇兵变时,尔朱荣卖掉了庞大的畜牧财产,率领着编制的私兵参与镇压。

葛荣南下时,尔朱荣曾向朝廷请求军事协助,但遭到了朝廷的拒绝。于是尔朱荣自行出兵,遏制了叛乱军的西进。

尔朱氏的登场进一步激化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当时的朝廷由灵太后胡氏(宣武帝的皇后)一派掌握实权,因此孝明帝(元诩,515—528 年在位)一派向尔朱氏求助,结果太后派毒杀孝明帝。以此为借口,尔朱氏拥立北魏宗室长乐王元子攸(孝庄帝,528—530 年在位)进入洛阳,将太后等人投入了黄河。此外,朝臣们也被追究只顾保全自己、任由孝明帝被杀的罪责,两千多人遭到了屠杀(河阴之变)。

由于尔朱荣的登场,内乱迎来了新的局面。528 年 9 月,尔朱荣袭击叛乱军的后方,生擒了葛荣,葛荣的二十万军队全部投降。尔朱荣又派遣同族的尔朱天光到关中,到 530 年左右基本平定当地的叛乱。在尔朱荣的力量下,北魏境内的治安逐渐得以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也意味着北魏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尔朱荣拥立的孝庄帝不满于尔朱氏的专横,在朝见时诛杀了尔朱荣,但又被尔朱荣的同族尔朱兆所杀。不过,尔朱氏的时代也没有持续长久,532 年,尔朱荣的部将高欢率领旧镇民在韩陵山(河南)击败尔朱兆,由此掌握了霸权。然而,高欢也与拥立的孝武帝之间发生对立,孝武帝投奔了占据关西的宇文泰。至此,高欢和宇文泰两大军阀将北魏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

03.

解放镇民之诏

仔细想来,意图建立普世国家的孝文帝去世才三十年,北魏就宣告瓦解了,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事态呢?关于六镇之乱的原因,一直以来大体是这样解释的 :原本北方军镇的镇民受到国家的优待,走上仕途的机会很广,但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后开始被时代抛弃,而且镇民受到中央派遣的镇将的虐待和掠夺,甚至被贱称为“府户”,他们的不满不断积累,终于引发了暴动。这的确是事实,但从本书一贯的视角,即汉帝国崩溃后新的政治世界逐渐形成的视角上,又能看出怎样的意义呢?

在上文提到的正光五年(524)8 月的解放镇民诏中,朝廷首先对道武帝建国以来各州镇城民作为国家武力承担军役而饱尝艰辛表示慰问,接着又反省如今镇民怨恨朝廷、发动叛乱,乃是恩赏不够充分的缘故。基于这样的结论,北魏政府下令各州镇的军籍之人,除犯罪流放者外,全部解放为民,改镇为州,称本来的州名。此外,从旧军人中招募志愿者讨伐关西地区的叛乱,根据战争的功勋加以奖赏。

虽然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但这一诏书触及了当时军镇问题的核心,即镇民所处的逆境非同一般,因为他们属于军籍,是不同于“民”(州郡民)的存在。镇民拥有的军事设施是镇,不同于民政机关的州。这道诏书的精神,就是全面废除这样的区别。

改镇为州、改镇民为州郡民,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过这样的意见。前文提到的李崇就在叛乱爆发前夜,基于僚属魏兰根的建议提出了这一意见。作为李崇的部将前往镇压叛乱的广阳王元渊,也在征讨途中的上奏里提到,正是因为朝廷没有接受李崇的意见,才会出现今天的事态。上文的诏书就是在局面已经无法转圜的时候,朝廷才接受了有识之士的献策。

04.

昔日的光荣

镇和州、镇民和州民的区别是在北魏帝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第三章提到,北魏在征服华北一带时实行徙民政策,然后在旧敌国的据点设置军队和行政机关统治当地。这种情况通常会设置镇,比如征服夏国后在旧都统万城(陕西)设立镇,作为军事长官的统万镇将由中央派遣。

这是一种军政制度,意在对旧敌国实行强有力的统治。但随着北魏在当地的统治逐步确立,镇制转变为州制,同时任命刺史,军政改换为民政。以统万镇为例,太和十一年(487)改为夏州,只不过实行州制后一定时期内镇和州并存,夏州刺史兼任统万镇将。这样的做法绝非特例,北燕的和龙镇(营州)与北凉的凉州镇(凉州)基本都是这样的方式。

随着北魏在占领地区确立威信,镇向着州的方向转变,但也有长城一带六镇这样的例子,军政一直持续到了最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便由镇转变成了州,军队本身也会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也就是说,从镇军变成了州军,镇下机关的戍通常会作为郡属的队由太守统率。

那么,遍布全国的北魏国家军队(镇军、州军)是由怎样的士兵充当的呢?他们的构成十分复杂,比如汉人征兵、投降的异民族部落、流放罪人等等,但设置在重要地点的军队,主体必须是胡族,特别是鲜卑族的士兵。如第三章所说,部落解散后的胡族民众属于八国,受到不同于汉族的待遇,此后随着北魏版图的扩大,他们被分配到各地的军事机关之中。

简单明了地说,这些镇军或者州军正是昔日部落制度的变型。在部落生活中,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是战士。作为战斗共同体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在北魏帝国被加以改造,胡族民众成为州镇军士,支撑着这一国家共同体。因此,他们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很低下,而是很荣耀的,仕途也非常宽广。他们与一般州郡民的区别,反而是他们地位象征。特别是属于六镇的镇民,他们作为拱卫首都平城的北方屏障,恐怕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待遇。

05.

被疏远的国家军队

现如今,这样的区别不再是荣耀的象征,而是变成了屈辱的印记。随着北魏的政治和军事重心南移,特别是在迁都洛阳的大背景下,变化恐怕不止于此。由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北魏国家本身发生了变质。一直以来作为镇民认同所在的北魏国家,变成了基于门阀主义的政权。这是将汉族式的身份制度带入胡族的结果,镇民们最终被国家疏远了。

六镇变成了流放之地,曾经光荣的士兵被视同罪人,甚至于遭到更低下的待遇。对于中央派遣的镇将而言,这也不是光明的任地,顶多只会专注于收受贿赂,然后转赠给中央的权势,由此使自己的仕途显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镇之乱前的情况大体就是如此,如果说这是汉化政策给胡族士兵带来的影响,那么对于内地的中央军和州军而言也是一样。六镇之变的五年前,北魏出现过中央羽林军、虎贲兵袭击政府高官的事件。他们的目标就是清河民族的张仲瑀,他废止了军人通过功勋获得任官资格的制度,试图分别设定军人和一般士人的任官途径。这些政策引发了中央军的愤慨,正是门阀主义将国家的柱石从自己的世界中排除了出去

州军的情况不甚明了,但如上文所介绍的,诸州“城民”都在六镇之乱的刺激下发生暴动。“城民”其实是相对于一般州郡民的词语,是镇军、州军等军籍所有者的总称。从各地发生叛乱的事实不难想象,他们之中也积累了许多矛盾。

总之,孝文帝的理想被推翻了。北魏的瓦解意味着历史深处仍然存在否定门阀主义的力量。但即便如此,回到昔日的部族国家已经不可能了。这一问题要如何解决,我们只能期待于新兴国家的东魏和西魏了。

文字节选自《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日] 谷川道雄 著, 马云超 译,九州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楚尘文化,2020年。

来自网络

来源 | 楚尘文化

戳下方二维码进入文艺杂货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