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学术圈的一篇经验帖引起众多科研人的注意。随后如投石一般,在科研圈激起千层波浪,不少入行的科研人都讲述了由试剂带来的困扰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假试剂并非新现象,相反,它们存在多年,造成难以量化的科研损失。

2016 年,Nature对 1576 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其中生物学家有 703 名),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超过 70% 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结论——超过 50% 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自己的实验结果。

A

雷区与乱象

在该知乎问题下,因实验耗材而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已然成为科研新人的雷区。

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何乱象能持续如此之久?它从何而来?

供应矛盾

就生物试剂而言,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正品试剂价格高、等待时间漫长。而由于生物试剂的特殊性,从存储到运输的整个环节都需要低温存储设施的全程护航。

时间与金钱,是正品试剂到达实验室的必经之路,也是科研创造必需的真金白银。却同时被地下产业包装为“需求缺口”。通过稀释试剂、真假混卖,他们拿出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要价低、服务快。甚至声称产品是“走私”而来,以便增加可信性。

溯源之难

假试剂不仅隐蔽性强,更难以“溯源”,原因在于其不确定性使得真伪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预期之外的结果可能会靶向多种原因

而时间、金钱及心理上的三重成本叠加,导致实验人员往往最后才会考虑到是最基础的试剂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行业下游的维权之路却十分闭塞。《Nature》杂志在2017年就试剂乱象做出了相关报道——制假售假的地下产业要么先找理由搪塞,要么直接提供退款或换货,这也意味着科研人员无法就自己真正的损失——资源、时间,和心理成本采取法律行动。

A

共识与反击

高塔万丈,起于根基。

同样,只有纯净的科研土壤,才能孕育出真理的果实,

那些看似普通的试剂,保障的不仅仅是实验结果的精准、权威,更是我国科研人迈向世界的学术自信。

今天,全行业已经有了这份共识,并采取了相关行动。

很多高校建立了统一的采购平台,这些平台会仔细审核经销商的资质,只有通过授权的经销商才会被允许向校方供应实验耗材。

一些有担当的上游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作为上游试剂产业的引领者,赛默飞已经率先对试剂现象做出回应。

在品牌方的回应中,我们了解到上游的试剂公司除了在试剂生产和运输中会提供独特的追溯技术,还会通过网络研讨会、应用&仪器培训等形式,帮助客户辨别真伪,并且为客户开通了投诉热线。

此外,作为行业引导者,赛默飞还号召科研人一同参与守卫科研净土的联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加入守护科研净土活动,制作专属于你的科研守卫者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科研人也在共同努力,提高人们对购买正品试剂的意识。很多同学在高校论坛里给出了避免假货的经验,并公布了销售低质产品的公司名单。

这里我们也分享一下如何避免假货的建议

-实验前先检测,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使用口碑过硬、得到广泛好评的试剂

-善用搜索工具,查询厂商资质

-走正规流程(从官网或正规销售购买),保留票据

对于我们来说,守护科研的净土,就是守护我们自己来之不易的实验成果。每一次数据的精准、有效,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

木聚为林,是谓百树峥嵘;

众川赴海,终成滔滔碧洲;

科研事业的未来,需要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