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2013年冬天,神秘藏家打开了他珍藏20多年的长卷《百马图》,这幅60多米长的卷轴画,描绘了历史上有名的100匹骏马,显现出画家非凡的笔墨功夫。长卷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敦煌临摹第一人的李丁陇。1937年冬天,上海美专刚毕业的李丁陇跋涉几千里到达敦煌,独自8个月从事艰苦的壁画艺术临摹工作,长发披肩,神形枯槁,被人称为野人,他临摹的100多幅壁画在内地展出,直接促成了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我们不能忘记,在敦煌艺术现代传承的起点上,永远站着一个名叫李丁陇的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4月6日,在李丁陇的故乡,在他辞世22年后,毕生致力于发掘本土文化的学者王忠民拿出珍藏的李丁陇写给挚友彭古丁转交给他的信,上面发出的地址为“上海平凉路2767弄36号402室”,而这个地址是他生命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斋号“八法草堂”永远的画室,这一年他已经95岁高龄,已经感知到大限已至,他要托付最信赖的朋友转交给家乡他一生的传奇经历。
一个世纪前的1905年5月5日的清晨,一声啼哭划破了豫东南乡村的黎明。这个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城东八里下岗村的男娃,刚出生就面临着缺衣少穿、饥肠辘辘的窘境,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一介布衣日后竟然成长为名扬国内外的画坛星宿,更是他的果敢坚持才最终用画笔揭开悠悠敦煌来自历史深处的神秘面纱,而他笔下的敦煌飞天成为吸引世人关注敦煌、关注敦煌文化、关切敦煌命运的时代警世钟。不仅敦煌人民不会忘记,敦煌莫高窟的当家人樊锦诗更不会忘记;距离他客居上海滩几千里之外的家乡的960万人更不会忘记,这样一位胸怀国家,胸怀人民,矢志不渝笔耕不辍,用画笔为时代而歌,为世界和平而潜心创作鸿篇巨制的震惊画坛的“长卷大师”李丁陇的拳拳报国之心。

从故乡出发——时代浪潮上的灵魂画家

新蔡因地势低洼被誉为“洪水招待所”,庄稼歉收绝收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而少时的李丁陇家庭贫穷。李丁陇原名李玉声,是父母起的名字。因为饥荒不得不逃到位于新蔡县城附近的东大寺寄宿,听到寺庙钟声而脱口而出给孩子取名“玉声”。虽然玉声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当地一个大家族,不过“嫌贫爱富”是家族的通病,那一年又该到了为家族祠堂捐份子钱的时候,因为父母无力缴纳而被族长开会表决逐出族籍。懵懂的李玉声清楚地记得,每年雷打不动地跟着父亲心事重重地到李家祠堂参加祭祀活动的情形,而听闻自家被开除出李家,他就在从祠堂回去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询问父亲:“咱家被同族开除,是不是就不能姓李了?”父亲瞥了他一眼,轻轻摇摇头,无奈地回答:“姓李,不过从此我们是野李家了。”

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无疑将裹挟着无数底层人的命运浮沉,或如草芥终其一生了无所成,或如蜉蝣终会有破茧成蝶冲向蓝天的那一刻。生活皮肉之苦坚持一下终究会熬过去,而逐渐长大的小玉声无意间听到从私塾传来的读书声,他夜晚做梦还在想象着学堂内的情形,读书人的模样。

他趁着大人忙碌,无暇顾及,一个人瘦瘦小小跌跌撞撞循着读书声来到私塾,踮着脚尖用手中指蘸着唾液捅开窗户纸上一个小洞,然后望向内堂,看着身穿长衫马褂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读着四书五经,而学子们依葫芦画瓢跟着诵读,幼年的他觉得这声音应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章了。

私塾先生万里早就注意到窗外的这个野孩子,可是他开始装着不见,依旧一板一眼认认真真地传授学生如何握笔写字。很多时候,正襟危坐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会,私塾外的玉声就找来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已经写得有模有样。长时间的旁听,玉声的父母见怪不怪,以为只要不出事就阿弥陀佛,也不管他。而万先生渐渐被执着的穷小子所打动。终于有一天,他做出了一个对小玉声一生有着致命转折的决定,让他免费入学。从乡村野小子到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教室,来自师长的温润和煦的滋养令原本已如顽石的小玉声瞬间融化。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读书写字样样有模有样,回回考全班第一。

师恩如海,万老师逐渐在公开场合以带着李玉声为荣,参加县城一些文人雅士的聚会。而小玉声不仅读书好,而且眼皮活泛,端茶倒水,伺候笔墨,深得老师赞誉。民国时期,有一次新蔡县长郜晓楼遍邀县内外名流为他父亲祝寿,万里先生也在其列。期间大家研磨写寿字,不曾想万先生一不小心将墨汁淌在事先准备好的红绸上。喜庆的场面瞬间凝固,县长脸上的笑容也慢慢僵化,就在万先生进退两难之际,李玉声见状大生请求:“万先生,让我写个试试。”万先生心中没底,不过因场面窘迫腿直哆嗦,不得不转身将饱蘸墨汁的毛笔递给自己的爱徒。众目睽睽之下,李玉声不动声色,瞅准时机下笔一挥而就,一个刚劲有力的“寿”字呼之欲出,完全看不到当初流淌在红绸上的那醒目的墨汁。因此赢来叫好声一片。从此郜县长记住了这个临危受命不卑不亢,为师傅长脸的小男孩,当即收下这个门生,还为他提供学费。可以说,李玉声是一个依靠扎实学养逐步展露头角的好学之人。

不过好景不长,郜县长在他高小即将毕业之际调离新蔡,从此没了资助的小玉声再次与学业擦肩而过、辍学赋闲在家。然而勤奋好学的他一刻也不肯闲着,就跟着乡村画师学习画画,凭借他的那股子拼劲儿,很快画得有模有样。这期间,有一次他外出写生,看到一只八哥在旁边飞来飞去,于是索性画起八哥,可是八哥并不老实,扑愣愣飞到一户人家院子去了。兴致正高的李玉声穷追不舍,没曾想柴扉打开,迎面出来一个如花似玉面容娇羞的姑娘,名叫任艳媛。她称八哥是自家养的,如果想要就找她父亲来要。

回到家,李玉声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就托口吃的弟弟前去讨要。打开门,任艳媛的父亲问来人何事。玉声的舅舅结结巴巴回答:“八、八、八……”八哥两个字愣是没说全,任艳媛的父亲误以为是问自家姑娘的生辰八字,就如实相告,就这样,阴差阳错,两家人撮合成一桩婚事。据数次当面采访过李丁陇的王忠民回忆,贫寒的日子,拮据的生活,被硬生生逐出家族的屈辱,逐渐在李丁陇的内心萌发要外出闯荡的念头。1930年春天,带着16个铜板和3个带着母亲手温的窝头,他徒步离开了养育他25年的故乡,向着未知的境地开拔。

循心灵之约——“敦煌临摹第一人”的艰苦岁月

在外流浪找工作过程中,李玉声非常想念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可是他不肯就这样两手空空如也灰溜溜地回去。在漯河,他遇到了郜晓楼的朋友李雅仙,在其举荐下得以在郜晓楼儿子郜子举手下任职。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的郜子举遵循李玉声的学习艺术的渴望,让他得以顺利进入开封中原艺术学校,每个月给他10块大洋作为生活费。三年的系统美术理论与实践的滋养,令李玉声心头更加坚定对绘画事业的孜孜以求。在这期间,爱妻任艳媛因病意外去世。从此天涯永隔。他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创作一幅以夫人为原型的《教子图》,画上饱含深情地写上“重,情,桃花面,鼻梁馨香涌,樱桃口含情,杏眼明睛睛而重,黛眉翠弯弯更茸,略通岐黄经络见识广,善于韵律词章才溢丰。断,肠,卿去也,我心伤,绘像慰心意,题诗诉衷肠,夜静更深寐难寐。日出梦长梦尤长,但愿月缺月圆有时定,尤盼云散云集同人望。”字字句句如泣似诉,无法释怀的儿女情长,伴随着年轻的李玉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捱的漫漫长夜。

毕业后他得以进入上海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在这里遇到对其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绘画大师刘海粟,耳提面命接受老师的殷殷教诲。得知学校奖励期末成绩前五名的学生,李玉声更加勤奋,回回考进前五名,学费全免,这也成为他人生履历上的熠熠生辉的光环,更加引起刘海粟校长的注意。

那个时代,车马很慢,人与人的交往只能通过漫长的信件辗转在轮渡与车马之间慢慢传递。只身在外的李玉声更加刻苦钻研,期待着毕业后谋得一份好的职业,以便补贴远在故乡年迈父母的生活。

生活的波澜总是令人猝不及防。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在上海无亲无故,加上他爱国心切,不愿呆在上海,便化妆成商人搭乘外轮来到香港,一直与李玉声热恋的同窗郑墨军也瞒着父母来到了香港。当时从上海来到香港的有一大批青年人,其中有不少都是李玉声、郑墨军的同学和朋友。这些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在香港没待几天,便决定去延安。他们一路举办抗日画展,在途经洛阳时,李玉声和郑墨军举行了婚礼。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时起,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如何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很多文化艺术之士的心愿。

追溯历史,1941年,张大千开始走向临摹敦煌壁画之路,1943年,被后人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离开重庆前往敦煌,但是早在他们之前的1937年,就有一位画家就已经千里迢迢赶到敦煌,临摹壁画,举办画展,为保护敦煌奔走疾呼,他就是被刘海粟誉之为“第二八大山人”的李丁陇。也就是在敦煌,李玉声改名“李丁陇”。

1985 年,80 岁高龄的李丁陇回故乡时,他曾向王忠民讲述过改名字的经过。1938 年,他到敦煌探宝。过了嘉峪关后,环境十分恶劣,此时他百感交集,想起家中因贫穷被驱出族门,想起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想起同行去敦煌的13 个人中只剩下他和刘方,此刻他思绪万千对天长叹:我真是孤苦伶仃人一个,身在陇西思故土啊。从此他改名李丁陇,以寄这次敦煌之行的千般苦衷。

为了实现心中的敦煌梦,1938年初冬,李丁陇一行3女10男组成一支“赴敦煌探险队”,他任队长,为了有纪念意义,他们沿着唐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一行到嘉峪关时,因气候恶劣,大部分人退出了。李丁陇夙愿不改说:“死,我也要死在去敦煌的路上!”他和另一位家在敦煌的青年刘方,穿上临时买的皮袄和毡靴,又上路了。

在塞外寒风凛冽杳无人迹的荒原上向西艰难行进了一月有余,他们靠非凡的毅力,成功抵达敦煌。抵达敦煌,不代表苦日子结束了,相反这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煌县离莫高窟25公里, 没有水、没有米面、果菜,以青稞充饥度日。莫高窟的冬季非常的寒冷,为了防风和野兽,他选择在一个又黑又阴冷的洞子里铺草作床安“家”。第二天,就披裹着一床破被子开始如痴如醉地临摹壁画。他每天在洞子里临画长达七八个小时。在约3里长、几十米高的崖面400多个被沙土掩埋废弃的洞窟里,没有任何设施,李丁陇独胆一人用破旧的木梯爬上爬下,数次摔伤甚至差点摔死。作画全靠太阳有限的自然光照,在昏暗的洞子里八个月临摹壁画和绘制草图。八个月他不理发、不洗澡、因没有水连脸都舍不得洗,衣衫褴褛、乱发披肩、容槁形枯,当地人猛然见之以为莫高窟有个野人,也有人传说是个疯子。

李丁陇在自叙长诗《在敦煌八月》中如实记载着在敦煌的艰辛和困苦,诗云:纷纷大雪路茫茫,零下二十到敦煌。水土失常病侵体,火种须续夜焚香。莫高不畏君子顾,洞矮最怕野财狼。树干暂当攀天梯,干草施作铺地床。青稞苦涩肠不适,红柳烧饭泪千行。半载不见果瓜菜,长年充饥饼牛羊。衣服多洞雪来补,棉袄作被草做床。骨瘦如柴人颜老,发乱如麻可尺量。现实情况尽管如此艰难,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临摹到次年5月,用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宏大浩繁的“极乐世界图”临摹草稿和一百多张单幅画,还有不计其数的飞天、藻井和佛手图案。

1939年8月,李丁陇历尽艰辛回到西安,举办了“敦煌石窟艺术展”。《极乐世界图》巨幅长卷和近百幅精美的单幅临摹画,在当时引起轰动。李丁陇在敦煌亲眼看到被伯希和、华尔纳等人切割盗取了精美画面的大量残墙破壁,以及莫高窟无人管理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感到非常难过和痛心。1939年李丁陇《敦煌石窟艺术展》,是当代第一个以个人名义揭开敦煌神秘面纱的悲壮之举。

对于高二米,宽十五米的《极乐世界图》,当时著名人士纷纷题词,冯玉祥将军题词道:“人民心声”,于佑任题“极乐世界”,郭沫若题“祖国赞歌”,李烈钧题“笔底春秋”。办画展张大千更连连称赞作品:妙不可言,妙不可言!李丁陇后来应邀在兰州、南京、上海等地办展,使敦煌艺术远播大江南北。

夕阳无限好——拼尽全力绘就两千米长卷

坐落于浙江盐官城内堰瓦坝的陈阁老宅,始建于明晚期。而古老建筑中的“双清草堂”匾额就是李丁陇所题。应该说,晚年的李丁陇从未停下为民创作的脚步。家住上海的乐建成是李丁陇的学生,目前也年近七旬。他是一名桃李遍地的美术教师,多年来深受李丁陇先生的影响言传身教。在恩师去世后他饱含深情回忆与其在一起的最后日子。听来令人感怀。

乐建成回忆,最令他难忘的是协同老师创绘《和平世界图》中200余米长城部分的那些日子。1993年11月中的一天,李丁陇在他的八法草堂画室里与乐建成谈起了绘制的构想。“国外有人指责我们好斗,事实真是如此吗?求和平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传统。筑长城是为了防御。而不是攻击别人。开运河则是起到了繁荣国内经济的作用。孔子说,和为贵,斯为美。唐僧西域取经,鉴真东渡传经,郑和下西洋,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是热爱和平的。”继而他又谈起,“别人也画过长城,那都是山水画。我们画长城,不但要表现这自然与人工的景观,更要表现沿途的风土人情,表现附近的名胜古迹,如敦煌的莫高窟、西安的大雁塔和兵马俑、黄河边上的永乐宫、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等,表现长城内外的历史与现状,为长城立传,为长城传神。”

受此驱动,年迈的李丁陇北上河北、陕边进行实地考查、写生。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长城的图像、文字资料,潜心研究。在这基础上,由李丁陇先拟草图斟酌再定稿,由乐建成从旁边协助。从大漠深处的嘉峪关,一直画到山海关老龙头入海处。绵延万里的城墙,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夯土的,块石片石的,砖石混合的,连接着诸多的关隘、敌楼、烽燧,整整用去了一整刀宣纸。

“老师添加沿途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绘成正稿。正是他老人家对长城建筑结构的了如指掌,对长城诸关城的如数家珍,更对长城历史文化有着宏观上的深刻见地,方能创作出这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长篇巨制。”他回忆,那些年来,老师年事已高仍然孜孜不倦,每天都工作至凌晨。

“我每每登门求教,老师都有滔滔不绝的构想,都有目不暇接的新作。令人感动,予人鼓舞,给后学以巨大的学习与创作的动力。”他回忆,在恩师的影响下,1991年起乐建成用2年多时间完成了50幅系列国画《山风》。1992年为收集创作素材重返当年插队的安徽霍山,5天时间徒步200余里,拍摄了不少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画了大半本速写,山水、农舍、人物、生活用具。此后利用工作间隙追忆、构思、描绘,终于将魂牵梦萦的山乡生活跃然于50幅画卷上。“其间每次去老师处总是带上几幅画稿,请老师把关。时而老师兴来,也会以浓墨重彩在原画上调整轻重虚实。当整个系列完成时,老师兴致勃勃地铺开宣纸,慎重地为我题写了画名。”

在恩师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与其谈及的是国家与民族的大事,谈及的是敦煌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谈及的是即将竣工的2000米长卷《和平世界图》,他含蓄地把赶绘称之为“打仗”,早将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乐建成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探望李老的情景:当他扶着他老人家从客厅走到画室时,感到老师的身体一下子轻了许多,但他的思路依然那样清晰,目光依然那样有神。他靠在沙发上,示意着让他打开带去的画作,一边赞许地点着头,一边不时地提出修改的建议。随后,他抬起手,指着画桌上那一大摞画作说道:“那是我这几天赶绘的抗洪部分,打开看看吧。” 那浩浩的画面,那工细的人物造型,那精湛的题记,谁能想到这是出自95岁高龄、身患绝症的耄耋老人之手。李丁陇是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解放军的一颗赤子之心溶于画卷之中,他要赶在1991年2月完成《和平世界图》长卷,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上这份积自己十余年心血的厚礼。

不幸的是,这位可亲可敬的倔强的老人竟在1月22日倒下了,未能看到《和平世界图》最后的整体展出。噩耗传来,乐建成连夜赶往老师的家中。

长夜当哭,那些先生身后的无数画卷,那些倾注他毕生心血的长篇巨制如子夜的恒星熠熠生辉。那些茫茫沙漠上下求索的孤独背影,慢慢被黄沙掩埋。那个从新蔡平原迈开步伐“远征”的年轻人,那些与其有着密切交集的人与事,都随着一颗伟大而又孤独的灵魂,如画家笔下的骏马嘶嘶回响。

1999年1月31日,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金炳华、谢丽娟等上海市领导以及各界人士百余人前来送行。

李丁陇一生清贫,经历坎坷,性格怪癖,被美术界称为“怪人、野人、奇人、疯子”,极富有传奇色彩;其技艺、性情、思想、道德等,曾让众多人叹服、推崇;他一生不忘众生,、忧国忧民,、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令后人肃然起敬。

时代深处的回响——人民心中“永远的李丁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德吾弟:如面。你的来信已收到,自上海一别已半年有余,时逢乐家同志返沪,捎信得知你身体欠安,甚为挂念。近来我身体尚健唯颈椎之疾所困,长年伏案所致。常常按摩减轻。上次谈及书法要诀,运气之法,吐纳、行气、坐禅、静坐等气功法是以运行而表现美的要求,力透纸背,故日(益)气透纸背。劳逸结合,方能写画持久。最后,代为全家问好!进步!李丁陇。八月十二日。”致力于弘扬李丁陇书画事业的郑玉山珍藏着的这封上面印制有“八法草堂用笺”几个红色大字的信札,发自先生生前位于上海的那个寓所。也正是这些点滴的文字,令人能够触摸到先生日常的温热与胸襟,他的待人接物,他的平淡日常,他的谆谆教诲,他的矢志不渝,从一而终。他对书画的热爱伴随他漫长的一生,他的每一个扎扎实实的脚印,都见证着一代大家的不凡履程。

而同样致力于弘扬李丁陇书画事业的河南省新蔡县农业银行的孙继伟珍藏着一幅先生的素描《纪念白求恩》。画面上身穿军装的白求恩斜跨一个药箱,在素描的右边由先生认认真真用铅笔题下“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遥想先生当年作画的心境,应该也是他一生为民作画的真实胸襟的袒露。

回顾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更是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他于1937年毕业于中原艺术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到西安,先后任《艺阵》月刊社社长兼主编、伉俪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教授等职。1937年秋去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历时八九个月,吃尽千辛万苦,仅千姿百态的手势就记下了几百种。

1941年,他吸取敦煌壁画精华,创作了长四十余尺,画面达400平方尺的长卷《极乐世界图》在美术界引起注意,并送给同好画家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敦煌探宝图、帮助包括张大千在内的大画家们后来都能够顺利去到敦煌作出了无私的贡献。他那些让人们“认识莫高窟、同情敦煌艺术”的宣传和呼吁,更促成了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人民受难。李丁陇满腔义愤,不仅通过绘画宣传抗日,还多次举行义卖捐献。敦煌往返,他一路义卖,仅敦煌一地就卖画100张,收入悉数捐献。在西安他任校长的学校,对所有流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义务教学。他风尘仆仆,奔走于西北各地,多次举办募药画展、救济难童募捐义展等等,用自己的画笔为抗战出力。

1938年,国民党炸开了黄河花园口,使豫东大地黄水连天,哀鸿遍野。1940年,为了把灾区惨象告白于天下,李丁陇从花园口开始,顺着泛区东行,用画笔仔细描绘土地淹没,人畜溺毙的灾情。1945年,他再去泛区,描画泛后良田变沙漠。人民游离失所的苦景。他两次泛区之行,艰苦备尝。整整7个月,大都是在水中作画。两幅《黄泛写真图》,各长40米,展出后,观者无不深受感动。后来,联合国救济总署的克利夫兰,将两幅画的副本拿到美国展出。

美国邀请他赴美举行画展,一些国民党要员纷纷找他游说,劝他“不要相信共产党的话”、“到美国去成名发财吧!”李丁陇毅然拒绝去美国。这件事惹恼了国民党当局,李丁陇的画不准再展出、出售了,他处处受到刁难,连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说要捉拿他。他只身潜往江西避难。在江西他遍访名山大川,不仅饱览了自然风光,还接触到红军长征时的许多动人事迹。一连几个月,他在深山老林里辛勤作画,终于绘成长卷《赣江行迹图》。

不久,他回到上海,根据在江西的所见所闻,动手创作连环画《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当局侦知后又要捉拿他,他躲到绍兴乡下坚持绘画。上海解放,这部作品马上出版,成为李丁陇冒着生命危险献给新中国的第一束心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丁陇作为民主建国会的代表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遇到了友人董希文,他与董希文商量如何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后来董希文先画出了《开国大典》,李丁陇也画了《开国大典》(又名御马图)。李丁陇的画是选取西北少数民族的赛马场景,来表现万民腾跃,欢庆开国的热烈感情。这幅长40米,以赛马情景贯穿,画了骏马五六百匹,骆驼数10峰,人物六七百,形态各异,气韵生动。1950年“五一”劳动节在北京展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些著名艺术家都给予很高评价。

建国后,李丁陇专心从事教学,培养新一代美术人才,先后任上海学院、上海商专和上海师范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1955年,他就曾画过《双百图》一卷,长40米,后来赠给来我国访问的伏洛希罗夫作纪念,由前苏联博物馆收藏。我国有关领导在前苏联看到此图,甚为惊叹,但又因国内没有而感到遗憾。李丁陇得知后,从1984年国庆节开始,奋笔3个月,重新创作一幅《双百图》,比原来那一幅扩大一倍,内涵更加丰富。画成以后,见者无不惊诧叹绝。苏步青教授题诗曰:“鸟辟新宇尽欢腾,花缀神州换旧顡。彩笔挥来浑未觉,清音丽色满人间”。李可染题:“百花争艳,百鸟传神”。1986年3月,他荣获“世界之最金手奖”。

1985年,李丁陇第三次去黄泛区写生。他仍从花园口出发,沿着上两次走过的路线,一笔一笔地记下今日黄泛区的新貌。回上海后,他绘制出220米长卷《黄泛区新貌》。1989年9月,李丁陇应邀赴日本讲学,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在日本,有人给他准备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劝他留在日本;又有人劝他在东京搞个人画展,都被他婉言谢绝。

李丁陇晚年时虽然年登耄耋,但却不辞劳苦,每天三四点钟起床,一直到夜深人静仍挥毫不倦。1989年,他开始为联合国创绘长2000米,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长卷画《和平世界图》。此图在他病故前完成,是李丁陇创绘的又一幅长卷画“世界之最”。

李丁陇生平:李丁陇,清光绪三年1905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乐县城东八里的下北岗村,已于1999年1月22日在上海去世,他一生辛勤耕耘,创作出许多惊人佳作,一些重要的作品被美、英、俄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产生过较大影响,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

1、1937年深入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创作《极乐世界图》,画长100米(由冯玉祥、李烈均、郭沫若、于右任题字)。
2、1938年创作《成吉思汗远征图》,画面为44平方米,由美国议员胡特收藏(由李均烈题字)。
3、1939年创作《嘉峪赛马图》长30米(由于右任题字)。
4、1940年创作《黄泛写生图》长40米(由于右任、冯玉祥、沈钧儒、黄炎培题字)。
5、1946年创作《黄泛写生难民还乡图》长40,由联合国救济总署克利夫兰收藏(由于右任题字)。
6、1948年创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图册(由马公愚题字)。
7、一九四九年创作《开国大典》,长四十米(由郭沫若、沈均儒、黄为培、胡厥文、徐悲鸿、叶尚志、李广等题字)。
8、1955年创作《双百图》,长四十米,由胡厥文题字,送前苏联元帅伏络希罗夫,现藏克林姆林宫。
9、1983年扩大创作新《双百图》,长八十米,,获日本TBS电台世界之最“金手奖”(由汪道涵、苏步青、李可染题字)。
10、1985年创作《黄泛今昔写生图》长二0五米。
11、1986年创作《百骏图》长四十米,赠送珠海市政府收藏。
12、1982年创作《百乐图》一00幅。晚年完成二000米长的《和平世界图》向联合国献礼,这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