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移动支付领域,但与创新相伴而生的还有政策监管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运营管理风险,应多管齐下,拓展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生态圈。

作者:刘勇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申宇婧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刊登于《中国农村金融》2021年第5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为全文: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全球领先,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居全球首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一方面,移动支付作为支撑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对我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正引领我国成为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对经济社会的重塑已经从消费端逐渐延伸到产业端,全方位开启了产业数字化变革新时代。在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浪潮下,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移动支付业务,呈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但与创新相伴而生的,还有政策监管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运营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应当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自此,移动支付进入金融监管范畴。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非银行支付牌照,银联、财付通等27家公司获得许可证,成为国内首批支付机构。监管政策的明晰、牌照的下发为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2013年以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态势。这一时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预约打车、电子商务、个人理财等小额支付场景正式开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屡创新高,用户量呈量级增长,用户黏性持续提升。2017年8月,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进入新阶段,有效推动了非银行支付市场的稳健发展。反观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则稍显逊色。面对巨大转型压力,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支付手段、加强外部合作、推出移动支付创新产品与服务等进行了一系列业务模式探索。2017年,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了银行业统一移动支付App“云闪付”,成为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开拓创新的标志性事件。

先发优势积累优质客户。 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早有布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源于商业银行在21世纪初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2005年,交通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家WAP版手机银行。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商业银行开始陆续推出iPhone版手机银行和Android版手机银行。虽然这一时期以银行、运营商为主推动的移动支付普及速度较慢,但依然为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作为传统支付结算领域的主导者,多年来累积了大量银行卡用户、网上银行用户以及商户资源,在B端支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包容监管促进银行卡创新。 近年来,监管部门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个人银行账户开展业务逐步放松管制,这为商业银行基于移动支付场景的账户创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其中,Ⅱ类账户便捷的身份验证方式成为众多互联网银行获客和开展业务的切入点。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探索,尝试在虚拟信用卡领域不断创新,虚拟信用卡从最初的基于互联网线上支付、到依附实体卡账户、再到独立账户与支付渠道深度融合,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2020年8月,百信银行、百度公司联合中国银联推出国内首款数字银行卡——百度闪付卡。百度闪付卡是首次采用虚拟借记卡发卡系统,按照虚拟电子卡标准发行的数字银行卡,若该系统得以推广,则未来在数字银行卡创新方面将会有更多探索。

推行数字人民币提供支付新机遇。 近期,我国正在加速研发数字人民币,并在多地开展多场景应用推广。数字人民币采用二元架构下的双层运营模式,即央行先把数字人民币兑换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缴纳100%的准备金给央行,再由商业银行兑换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商业银行账户基础上设计数字人民币钱包,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目前,我国的C端、B端、G端支付数据存在“跑马圈地”、互相割裂的现象,数字人民币发行将借助商业银行体系,有望打通C端、B端、G端的移动支付数据,大幅拓展移动支付场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经济形态。

风险与创新相伴

银行移动支付业务面临潜在风险

政策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监管主要依据商业银行法及配套制度,立法层级较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依据不匹配、不平衡问题。账户是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的基石,远程开户问题是制约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创新的重要因素。针对远程开户业务,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进行有效监管和应用指引,这也导致众多银行机构对开展和推广远程开户业务持谨慎态度。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建立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申请人可通过柜面、远程视频柜员机和智能柜员机等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开立Ⅰ类银行账户、Ⅱ类银行账户或Ⅲ类银行账户。202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支付结算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提升个人Ⅱ类银行账户服务力度,并强调在疫情防控期间,银行可在有效防控风险、准确识别客户身份的前提下,通过Ⅱ类银行账户为客户发放工资津贴等。可见,虽然我国在短期或中长期逐步探索放开远程开户的限制,但账户是社会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基础,远程开户仍然面临众多风险,需谨慎进行安全论证。

技术创新风险。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经历了从传统远程支付、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到刷脸支付、声波支付的历程。其中,扫码支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随着技术与产品的迅速创新迭代,移动支付风险也在逐渐暴露。移动支付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安全风险和技术系统风险。技术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为支付密码被破解、用户信息泄露等,技术系统风险包括支付过程中的系统漏洞及支付资金的系统保护不当等问题。手机作为移动支付最主要的载体,容易发生丢失等情况,存在一定的支付信息泄露、支付账户丢失等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超声波、VR/AR等新技术创新支付方式,进一步拓展人脸识别支付场景。人脸识别支付作为一种新型、具有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前景的新型支付方式,以其便捷性与可操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对支付环节应用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对于复杂的线下支付场景以及公开环境、公共设备的挑战更大,在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商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易引发公众对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运营管理风险。 目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市场尤其是线下支付市场的占有率较高,非银行支付机构已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场景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在服务长尾客户与拓展小额普惠场景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用户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等关键数据,导致其市场敏锐度偏低。因此,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相比,商业银行移动支付服务产品应用场景较少、场景支付模式的搭建较为滞后,灵活性不足。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推行自主品牌支付产品,试图拓展支付场景,尝试向移动端转移,然而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客户活跃度远不及主流电商平台,在运营管理方面面临较大风险。

多管齐下,拓展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生态圈

强化监管顶层设计,稳妥推进远程开户试点。 商业银 行移动支付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对银行账户风险的管理,应重点关注Ⅰ类账户远程开户安全问题。 通过完善互联网客户多元化身份认证体系,选择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开展试点,允许其线上开立Ⅰ类账户,同时解决Ⅱ类账户的要素验证等问题。 目前,虽然央行放开了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的在线开立,但是Ⅱ类账户的四要素、五要素验证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提高智能风控等安全技术在远程开户中的应用,防范洗钱风险、欺诈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展远程开户试点。

坚持金融科技标准引领,加强数字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标准体系逐步完善,70多项金融科技标准涉及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交换、安全风控等各个方面,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体系不断丰富。

2019年,我国通过建立金融科技产品认证体系,将客户端软件、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声纹识别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11种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2020年,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正式成立,积极开展金融检测、认证工作,包括移动金融技术服务认证、银行卡清算组织业务设施技术认证等移动支付领域的金融科技标准认证。随着我国科技驱动移动支付能力显著增强,5G、移动互联、物联网、条码识别等技术在支付服务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未来,应继续推进移动金融、移动支付检测、认证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安全、高质量发展要求。

深化场景建设,融入生态发展。 推进移动支付的场景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通过将多种场景植入移动支付服务,使移动支付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应推进商业银行银行卡用户、网上银行用户向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用户转化。推进网点智能升级,将网点与移动金融有机结合,逐步将支付业务、零售金融等各项金融业务迁移至移动端。持续优化手机银行、直销银行、数字信用卡等功能,实现商业银行移动端App的有机整合,实现入口单一化、操作简单化、功能完整化,达到多渠道收集分析客户信息、完整刻画客户画像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移动支付生态圈。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通讯运营商、消费服务类企业、银联及其他商业银行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合作,围绕客户的“吃、住、行、购、娱”多种生活场景,全方位拓展移动支付服务。商业银行依托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通过更加贴近生活的场景设计,逐步拓展各类非金融服务支付场景,以满足客户一站式、全景式的优质消费体验和金融体验,提升客户活跃度。

课程速递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受爆发式消费金融升温推动,零售业务成长强劲。信用卡业务是零售银行高收益率资产业务,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业绩需求,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转型零售银行的必争之地,这对服务客户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本期课程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渠道拓展和线上流量的经营如何搭建?通过“账户+场景+产品”如何实现客户规模的增长?怎样利用人工智能为零售业务的获客带来突破?

[ 课程亮点 ]

  • 借鉴不同类型的标杆银行,启发数字化营销思路,博众家所长,探索个性化营销新需求。

  • 与银行高管深度交流,剖析自身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营销转型之法。

  • 从战略到实操一站式系统学习,借鉴不同类型银行数字化营销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

课程主题

主要课程内容

时间

一、商业银行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战术

1.零售金融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2.零售金融经营的“道与术”

3.差异化竞争力的铁三角

4.新技术在零售金融营销中的应用

4月16日

星期五

9:00-12:00

授课讲师: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负责人

二、打造区域性商业银行零售金融用户增长实践

1.独有数字化营销建设特色

2.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模式

3.数字化营销建设实践落地

4月16日

星期五

14:00-17:00

授课讲师:刘波 新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

三、数字银行零售营销流量模式与运营管理

1.互联网化运营模式和精准用户积累

2.特色社会化营销实践与创新

3.脑洞式多元内容营销打法

4.特定品牌形象与客户黏性

4月17日

星期六

9:00-12:00

授课讲师:王晓玉 中原银行战略转型办公室副主任

四、AI在零售金融智能营销中的落地实践

1.如何实现全渠道千人千面

2.精准客群个性化产品推荐

3.私域用户池流量的挖掘与使用

4月17日

星期六

14:00-17:00

授课讲师: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负责人

注:主办方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情况下,保留对以上课程内容和师资安排进行临时调整的权利。

优惠政策:

3人成团享9折优惠,5人成团享8折优惠

联系方式:

17343169623(可加微信)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