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口碑甚高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阿来继《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讲述一个三百多人的村落因为地震伤亡一百余人,面临地质隐患需要整村搬迁。然而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阿来亲历了汶川地震,目睹过令人震慑的场面,见证过最绝望最悲痛的时刻,也亲见人类在自救与互救时最悲壮的抗争与最无私的友爱。但为什么在十年后才开始创作这一题材?

3年过去了,阿来回答了这个问题。2021年4月,在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阿来散文随笔集《以文记流年》中,有“关于《云中记》,谈谈语言”、“不只是苦难,还是生命的颂歌”两个篇章,专门剖析心路。

阿来写道:“之所以在汶川地震十年后,我才动手写《云中记》,并不是因为我缺少材料、没有故事,或者不能意识到故事所蕴含的意义,而是因为莱辛所说的‘腔调’尚未被听见。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故事要讲,而是以什么样的语言方式使这个故事得到呈现。

在至暗时刻,让人性之光,从微弱到明亮,把世界照亮。即便这光芒难以照亮现实世界,至少也要把我自己创造的那个世界照亮。要写出这种光明,唯一可以仰仗的是语言。必须雅正庄重。必须使情感充溢饱满,同时又节制而含蓄。必须使语言在呈现事物的同时,发出声音,如颂诗般吟唱。

我想我基本上做到了,三个多月,每天持续的写作中,语词们都应召而来,它们都发着微光,把来路照亮。它们都来到了,它们自己放着光,把彼此映照。我用它们建构一个世界,它们集体的光,把这个世界照亮。这些光亮不是来自外面,它们是从里面放光。”

《以文记流年》由“云中记” “读书记”“出行记” “怀人记” “鉴赏记”“品酒记” “演说记”七个部分组成。在这些作品中,阿来充分展现他的多元才华、学识、情感世界及日常生活。

在“怀人记”中,他写前几年因病去世的出版人—《清明怀吴鸿》;在“品酒记”中他写《川酒颂》;在“演说记”中,他写《士与绅的最后遭逢——谈谈李庄》。

在《回首锦城一茫茫》中,阿来为杜甫在成都的日子写了一部诗传。作为杜甫的“迷弟”,阿来用深情细致的文字将杜甫在成都的心路历程给予剖析和描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锦城一茫茫》节选:

当大邑白胜霜雪的瓷碗送到浣花溪边,杜甫营造草堂的工程便初步完成了。

他满怀欣喜之情,写了一首诗《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背对着城市的草堂建成了,屋顶上盖的是白茅草。从江边已经走熟的路上望出去,可以看到郊外青碧的田野。桤树挡住了阳光,风动叶片,仿佛在吟咏诗章。一笼笼竹子上露水下坠的同时还缭绕着炊烟。树上飞来了带着雏鸟的乌鸦,燕子也频频飞来,在屋檐下筑起新巢。有人说你这就是扬雄的家嘛,算了,我也懒得跟人解释说我不是他了。

前面说过,杜诗的特点能将诗意随处点染。如何点染,就看诗中所用的那几个词好了:“碍日”的“碍”。“吟风叶”的“吟”。“和烟”的“和”。“暂止”的“暂”。“语燕”的“语”。杜甫自己就夫子自道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惊人,就是如此惊人。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颇为宁谧的安身之所,杜甫将在这里为成都为世界留下永恒的美丽诗章。

成都给杜甫的这个地方好啊:“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诗人想,我是不想离开此地了,这样的心情也是有诗为证的,“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离朝廷越来越远,我就在这里做一个农人老去了。杜甫诗是上承陶渊明的。陶的诗作正是写他归隐乡间农事的实践。好了,草堂建成了,就要接待客人了。

《有客》:“有客过茅宇。”这个“过”不是今天过去的意思,而是到来。杜甫正在园中劳动,“自锄稀菜甲”,有点衣衫不整,自己整理吧,手上怕沾着泥土,所以“呼儿正葛巾”。

《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我的诗文怕不是那么有名吧,哪敢惊动大人把车马停在江边来看我啊!这位出门有车有马的人是谁呢?“主人为卜林塘幽”的主人吗?杜甫没说,我不去费心猜度了。有客是好的,但客人身份太高,就有些拘谨,还要为饭食不好而表示歉意:“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还值得一说。那就是其在诗歌史上的创新性。明末清初注杜诗的权威仇兆鳌说:“直叙情事而不及于景,此七律独创之体,不拘唐人成格矣。”也就是说,唐代人写七律,不能光叙事,还要先写两句景。但这首诗没有写景,直接叙事,打破了陈规,有独创性。

还有《客至》。这回轻松多了,随便多了。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流传甚广,不解释了。只说今天成都市中还有名叫盘飧市的,这名字也是得于杜诗吗?又或者那时城中就有这样名字古雅的菜馆了。刚刚说古人表扬过《宾至》一诗不拘一格的独创,而这首《客至》又回来了。前两句就是写景的。如此看来,诗的创新与否,还在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针对这首诗,美国人宇文所安说,在成都期间,杜甫形成了一种新的律诗风格。“在此类诗中,经常出现快乐自得的形象,老狂士在小农舍中过着朴素的生活,周围是优美的自然风景。”宇文所安正是把这首《客至》当成这类诗的典型。他说:“轻快的笔调加上完美的形式,使这首诗备受赞赏,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模拟过它的首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