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至尊,有着任何社会角色都无法比拟的权力和地位。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83个王朝,共计有559个帝王(不包括袁世凯),其中包括了397个“帝”和162个“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是古代的九五之尊

但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总是会吸引大众的目光,而古代中国,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无上”的代名词,自然更是“流量之王”。但有一朝的皇帝,凭借无与伦比的话题性得以在中国古代众多帝王中“脱颖而出”,他们就是明朝的皇帝们。

明朝十六帝

“和尚皇帝”朱元璋、“革命皇帝”朱允炆、“工作狂魔”朱棣、“美食达人”朱高炽、“蟋蟀天子”朱瞻基,还有“专情皇帝”朱见深、“修仙皇帝”朱厚熜、“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几乎每一个明朝皇帝都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明朝皇帝们的“任性”,而是他们的“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大明皇帝个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么,明朝的皇帝们到底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刚”的呢?

一.朱元璋白手起家,实现了汉人自唐以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全面反攻

明太祖朱元璋

如果要做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排名,“草根天子”朱元璋定能排得·一席之位。古代能走向最高权力的人,一般都拥有常人所不可及的家世,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能力起事,而朱元璋却是个相当独特的例外。

童年给地主家放牛,父母先后去世,为了谋生流落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又四处化缘乞讨。这样的一个人任谁都不会想到他日后会成为站在权力巅峰的王者。

朱元璋的发家史想必许多人都很了解,在此就不多赘述,我们要讲的是他对元朝的绝地反击。史学家一直有个观点:华夏之衰落始于安史之乱。作为中华文明最鼎盛的朝代,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转衰,并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开启了“潘多拉魔盒”

史书记载: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唐亡后,五代石敬瑭对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契丹王朝称臣,丢失中原王朝脸面不说,更为致命的是其丢失了限制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长城。

古长城

这就如同开闸释放了洪水猛兽,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踏过长城南下就是一马平川,而南方汉人想要反攻还得跨过自己给自己设的“天险”。

靖康之耻

因此五代以后至南北宋,中原王朝只能偏居南方,甚至出现了蒙古入住中原近百年的“反常现象”(还给了日本某些史学家渲染“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怪论的空子)。

朱元璋的“刚”在于,他是五百年间第一个彻底打垮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和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从南反攻到北且建立了长久王朝的皇帝。

捕鱼儿海现在的位置

他将蒙古人赶出长城后,还派遣徐达、蓝玉等大将追杀北元,蓝玉一度打到了捕鱼儿海(贝尔湖),将残元打得再无还手之力。原本就是“义军”出身的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他以开国太祖的身份奠定了明王朝“上天子”的传统。

二.得位不正却心系天下,永乐大帝五征漠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心工作的永乐大帝

永乐朱棣可以说给后世的朱家子孙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可以说自永乐朝始,不造反的王爷就不是一个好王爷。

永乐大帝五征漠北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性。或许是自知得位不正,朱棣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工作十分勤勉。

而他为了一劳永逸,一代人干成几代人的事,曾五次出征漠北,最终也是死在了班师回朝的道中。

《永乐大典》

朱棣是继他老爹朱元璋之后,又一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其一生文治武功无愧一代帝王之名。北伐蒙古打得各部落元气大伤不敢犯边;南征安南将越南土地划入明朝管辖之内;编撰《永乐大典》堪称中华古籍大成。

明朝永乐朝逐渐走出多年战乱的影响,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也为后世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基础。

三.喜欢玩蟋蟀的宣德帝,刚起来也是狼灭

“太孙”朱瞻基也是戎马出身

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赐给了他一个大圭,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

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而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很大程度上受了这件事的影响,而朱瞻基也成为了朱棣最宠幸的“太孙”。

明宣宗《武侯高卧图》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费尽心力,既挑选当时著名的文臣当他老师,自己也亲自教导,同时远征漠北时也带着他,锻炼其胆识和身手。

宣宗皇帝:“我也是很刚的!”

宣宗继承了其曾祖和祖父的英勇,曾率领三千铁骑大破蒙古兀良哈部数万部队。除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武艺也十分高超,《明史》记载: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旂,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甲子,班师。

长春真人去也!

但宣宗皇帝寿命不长久,在位只有十年就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八岁。假如宣宗能长命,或许明朝和中国之后的历史都会发生重大改变,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四.哥哥败家,弟弟上位,哥哥又复辟,明朝的衰落由此开始

说到明英宗朱祁镇,有所了解的人可能都会想起“土木堡之变”。在英宗他爹在位期间,蒙古瓦剌部落逐渐坐大,不时犯边骚扰,而到了正统年间更是变本加厉,经常派遣大规模朝贡使者团来明朝骗取各种赏赐。

王振画像

明英宗有个很宠信的宦官叫王振,借着专权的机会下令减少赏赐,这一下瓦剌就不干了。瓦剌部落出了个明主--太师也先,这个也先借此召集各部落共同举兵南下,直逼大同,威胁京师。

主少国疑,最是凶险

英宗继位时仅有九岁,主少国疑,最是凶险之时,还好有张太皇太后主政和“三杨”内阁辅佐,大明还算稳定繁荣。而等到太后一死,内阁退休,少年天子就如脱缰之马一般,想要去大草原上狂奔了。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一看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此时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而北方蛮族放肆至极,颇为恼恨。宦官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竞相劝阻,英宗哪里听得进去。

英宗亲征

一来他想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御驾亲征,打败汉王、打服瓦剌;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正值鼎盛,区区蛮夷,有何惧之?

英宗率领着临时拼凑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就去讨伐瓦剌了。途中遇见大同守军尸横遍野,又遭暴雨来袭,军心动摇,英宗有了撤兵的想法。

而王振蛊惑英宗改道,从自己的老家蔚州撤退,却又临时起意怕大军踩坏自家庄稼又让部队按原路返还。这一来二去的随意变动行军路线,辎重补给没跟上,大部队滞留在了怀来城。

土木堡之变

此后瓦剌大军赶上了明军,将其困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把水源掐断,军心涣散。又借着议和的名义,发动总攻一举击溃了明朝军队。英宗也被也先俘获。

此后“看家”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孙太后和大臣于谦拥立为帝。在于谦的英勇抗敌下,明朝赢得了北京城保卫者,算是保住了国本。

人生经历大起大落

而英宗后来又被瓦剌还了回来,被弟弟代宗囚禁七年。在代宗病重时,一些臣子拥立英宗复辟,上演“夺门之变”,朱祁镇这一生大起大落,也可谓传奇。

明英宗朱祁镇历来为史书诟病,其发动麓川之役导致国库空虚,后又任性亲征致使明朝国运转向衰败,复辟后还诛杀了一代明臣于谦,这其中每一件事都能让后世文人口诛笔伐。

但朱祁镇少年时想要像他的祖辈一样驰骋疆场,洗尽铅华后也勤于政业,还废除了数千年以来的殉葬制。虽说不尽完美,也算比较“刚”的一位皇帝了。

五,万历三大征、崇祯帝宁死不降,明末皇帝也很“刚”

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皇帝作为著名的“君王不早朝”代表,他在位四十八年有三十年的时间早朝缺皇上。而万历皇帝不参加早朝,则是因为群臣对他不立太子一事死缠烂打,后来立太子时又有皇长子和福王的“国本之争”。

为了报复大臣,他竟然三十年不上朝,由此造成明朝各地缺官严重还引起党争,而由党争引发的一系列恶果最终让后继之君回天乏术,《明史》有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张居正画像

神宗前十年因其年幼,李太后将军政事务皆交由张居正,他实行了“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获胜连连,朝廷内外呈现一派复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四年开始,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 身体虚弱,每况愈下。神宗虽不上朝,但通过谕旨的形式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示意图

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

神宗时期的“万历三大征”、明缅之战和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实际上耗费了大明最后的一点国力,不过其对周边和内部的震慑,仍然使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维系了数十年之久。

服用了“红丸”(疑似兴奋剂)后暴毙的明光宗

朱翊钧的后继之君明光宗朱常洛,由于大病又服用了李可灼的“红丸”,在位仅一月就暴毙,明末“勤政皇帝”朱由检匆匆上线了。

和祖辈的荒唐不同,崇祯皇帝的职业生涯可谓勤俭勤勉,兢兢业业,崇祯帝性格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对政务事必躬亲。

他倾尽精力和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进行抗争,17年来呕心沥血复兴明室,但无奈大明气数已尽,最终城破自缢。

崇祯皇帝朱由检

末代之君往往带着悲剧性,崇祯皇帝力图以一己之力将大明拖出泥潭,但是国库因为长期战争不堪重负,内外皆有强敌,他就像一头困兽,只能无力发出最后的咆哮声。

闯王李自成

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又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缢而死。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崇祯帝死前留下遗诏于蓝色袍服上:“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虽是亡国之君,却仍坚守气节,不失王者气概。

大明虽逝,汉家永存

有明一朝,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帝王们虽然闹出过许多荒唐事,但老朱家的气节始终没有丢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几百年后的我们回顾这个最后的汉人王朝时,除了谈笑也当敬佩,这群最刚的皇上们即便到死,也没有辱没汉家名声,大明虽已逝,汉家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