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不知道莆田在哪,但你一定听说过莆田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福建省各地级市面积对比示意图。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中国国内民营医疗行业的85%、木材市场近70%、金银珠宝行业的60%、油画出口的三分之一,都由莆商贡献。福建省内的建筑业,莆田也处于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莆田美术工业城与鞋帽服装城。摄影/蔡昊

莆田的传奇,还远不止商业的这些,上海“魔都”这个称谓给莆田也是实至名归。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莆田人点满了种田、科举、经商、信仰、民俗、移民等几乎所有的技能树,成为“清新福建”里最魔幻的存在,莆田和仙游还被赋予了一个仙气飘飘的别名——“莆仙”。

文丨莆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原文首发于2021年4月5日,原标题为《上天造神、下地造鞋,福建莆田还有多“魔性”?》,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逆天改命,向海要地

何以成就文献名邦?

莆田地处福建省海岸线的中点,北邻福州,南接泉州,西面则是阻隔交通的戴云山脉,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从中发源,自西向东哺育了兴化平原。

▲ 莆田平海湾。摄影/雾雨川

这样的“苦咸之地”,本来就极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发展。魏晋南北朝、唐末、两宋之交及宋末元初四个时期,北方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乱,大批移民从中原迁徙入闽,构成了今天莆田“百姓”的基础。

在这样一片并不算广阔的土地上接纳如此数量的新移民,莆田不得不开始了“逆天改命”的魔幻之旅——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莆田曾经有数个陂,图为现存的木兰陂。摄影/蔡昊

而在莆田这样的滨海之地,陂还有一个额外的作用,就是阻挡海潮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同在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修建了镇海堤,以阻挡海潮入侵,南洋平原也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并扩大。

▲ 兴化湾与蒋山村海边。摄影/蔡昊

在莆田,有一句极为形象的民谚来形容这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历史:“沉七洲,浮莆田。”去向大海要土地,却只是莆田“魔幻”历史的开篇。

▲ 富庶肥沃的兴化平原。摄影/蔡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古谯楼。摄影/杨玉城,图/图虫·创意

直到今天,莆田城区内最核心位置的东西向道路仍被称为“文献路”,正是纪念这段“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辉煌历史。

2

莆田的特产是“造神”

▲ 湄洲岛妈祖庙。摄影/蔡昊

莆田临近大海,面对不可预测的海洋,人们的信仰自然十分狂热。在生前就凭借诸多善行而备受尊重的湄洲岛人(一说为贤良港)林默成为海上保护神,湄洲人尊称她为“妈祖”。由于宋代海上贸易活跃,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妈祖“保驾护航”的功能也逐渐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

宋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政府赐庙额“顺济”,开始了此后历代加封妈祖之路。更夸张的是,经历宋元明清四朝,妈祖从夫人、妃、天妃升级到天后、圣母,共受到14位皇帝褒封多达36次,封号达到42字之多——以至于同治年间的最后一次褒封,要额外规定“以四十二字为限,不得再增”。

强大的民间信仰与历代的官方支持合流,使妈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传播范围最广阔的信仰之一。而随着近代以来福建移民的大量外迁,妈祖信仰更进一步随之散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宗教形象之一——有中国人的海岸线上,都能看见妈祖的身影。

▲ 妈祖祭奠盛况。摄影/蔡昊

但莆田的魔幻之处,绝不仅仅在于这里是妈祖信仰的原乡,也在于这里是田公元帅、陈文龙、梅妃等民间信仰蓬勃发展的舞台。那些修建过陂塘河渠的吴兴、钱四娘、林从世、李宏,生前是精卫填海的水利专家,死后全被请入神祠,成为镇守一方的本土神明。

▲ 广化寺的释迦文佛塔。摄影/曼莉Manly,图/图虫·创意
▲ 南少林。摄影/蔡昊
▲ 三清殿内景。摄影/LUKE

3

元宵节凭什么能过上一个月?

莆田的多元魔幻属性,可以在本土的民俗中找到最生动的例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侵扰莆田,百姓逃难,死伤者众,也因此错过了除夕做岁。正月初二返回家中收敛尸骨,待到正月初四、初五时才重新补过年,在本地又称为“做大岁”。

▲ 莆田热闹的元宵活动。上图为元宵出游队伍,下图为九鲤舞。摄影/蔡昊

所谓的“随意”,每个村落庆祝元宵的时间和风俗都不同。莆田的元宵,成为中国最能担当“狂欢节”一词的节日,从正月初三开始,各种盛大、热闹也不乏诡谲意味的狂热庆典便在莆仙大地上渐次拉开帷幕。

▲ 浦口宫搭桔塔与延宁宫搭蔗塔。摄影/蔡昊

▲ 摆粽轿。摄影/装呆鱼
▲ 抬神冲海。摄影/装呆鱼
▲ 莆禧古城爬刀梯。摄影/蔡昊

这场盛大的、持续近一个月的狂欢,直到正月廿九在文峰宫内举办妈祖尾暝灯才抵达尾声。这份久远、深刻的民俗记忆,几乎始终伴随着莆田人的生活,做岁、元宵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4

莆田可不止鞋鞋鞋!

▲ 正在修建中的福厦高铁。摄影/蔡昊

▲ 上图传统行业老旧的厂房,下图智能化新兴产业车间。莆田正在摸索自己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摄影/蔡昊

▲ 盛大的祖庙祭祀典礼。摄影/蔡昊

▲ 兴化米粉与莆田卤面。摄影/雾雨川

莆田炝肉、豆浆炒、卤水豆腐……任何一种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会变化出新花样。优质的荔枝和文旦柚,喜庆的红团,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时而在街边的小摊,时而在米其林餐桌,时而在供奉的神坛——莆田的味道,无论是人是神,都想要尝一尝。

原标题:《莆田的“魔性”,远不止造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