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3月16日,台湾省男模张志轩突然去世,年仅23岁,消息一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惋惜。

张志轩的妹妹也用哥哥的社交账号发布动态称,3月15日,张志轩深夜运动时突感心脏不适,送上救护车时已无生命体征,到达医院后救治无效,被诊断为主动脉剥离致血管阻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张志轩过往的动态看出,他体格强壮,平时一直有健身的习惯,猝然离世实在令人意外。

这条消息让小九不禁联想到其他几个“运动猝死”的新闻:

武汉14岁学生夜跑猝死;

杭州47岁壮汉晨跑猝死;

男星高以翔深夜录制运动节目时猝死……

一个个意外都在拷问我们:运动健身本为增强体质,为什么成为“夺命凶手”?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一、运动为什么成猝死导火索?

人类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猝死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与一项叫“马拉松”的运动有关。

当年希腊军队大获全胜,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从战场到雅典广场中心的距离为42.193公里,士兵跑到雅典后,高喊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于是设立了“马拉松”这项长跑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运动猝死(exercise sudden death)的定义为: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 h 内意外死亡。历史上,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并不少,例如美国马拉松选手吉姆·菲克斯、俄罗斯花样滑冰选手谢尔盖·格林科夫,还有我国排球国手朱刚。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以使人体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改变。未经训练者,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心率的加快,而职业运动员是增加了每次搏动的输出量。这种情况下,长期有氧运动的人会出现代偿性心脏肥大,在运动过程中,心脏负荷也会增加。

随着对运动-心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运动猝死与心脏和脑血管疾病有关,其他因素还包括中暑、体能消耗过度引起机能衰竭、药物滥用等,但心源性猝死占据运动猝死死因的81%。

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通过长期的剧烈运动,心脏形态会受到改变。欧洲一项调查表明,2354名平均年龄只有27.6岁的奥运会运动员,患心脏病的比例高达7.3%。当然,普通健身者也是运动猝死人群,尤其是在本身已经过于疲劳的情况下。

二、抓住猝死信号,为抢救留生机

在中国,每年超过有50万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猝死现象越来越多,让许多人感到束手无策。人们害怕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其实在猝死前,身体是有预警信号的。

胸闷:运动后出现胸闷,感觉喘不过气,休息一段时间后又有所缓解,可能就是冠心病的前兆,一般这种症状有可能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所引起的。

心慌:不定期出现心律加快,通常是快速心源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如果心律失常频频发作,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应当及时就诊。

心跳过缓:并不是心跳过快才会引起心脏停搏,心动过缓也会引起起搏功能细胞变差,导致发生心跳停止搏起,引起猝死。

三、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猝死的常见诱因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调查显示,运动猝死项目中排名第一的是跑步,占33.98%。客观而言,运动导致猝死的概率非常低,即使是马拉松,发生猝死的概率也不过是0.005%。对于人类来说,运动带来的获益远大于风险,不能将运动“一杆子”打死。

要想预防运动猝死,建议大家在确保心脏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自身的身体条件要跟运动强度相符,避免负荷过大,一旦发现胸闷、心慌的情况就要引起注意;运动期间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全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心脏加大泵血量、加快泵血速度,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老年人则建议定期检测血糖、血脂、血压,并控制体重。

延伸:心脏病人怎么运动?

不少心脏患者很疑惑,自己已患有心脏疾病,是否还可以进行运动?事实上,心脏患者可以运动,适度运动对病情恢复、提高心肌的抗缺血损伤能力和改善心脏代谢有所帮助,只是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抬抬手、抬抬腿,慢速步行开始,一点一点增加运动量。

2、足够的热身时间和运动后放松时间,运动前后的15分钟内不应泡澡或淋热水浴,以防过度增加心脏负担。

3、当感觉到心悸、胸部不适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就医。

4、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应在病情稳定时,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

运动是把双刃剑,不运动就没有运动猝死风险,但会带来其他的健康问题,适度运动的收益远比风险大得多,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还是利大于弊的,只是要避开过度疲惫、身体不适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