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性与商业性哪个是影视作品的第一性?

戎戎: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味毒叔》,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的编剧王力扶老师,欢迎王老师。

王力扶:大家好,我是王力扶,也是老朋友了。

戎戎:之前您编剧的电影作品《马背上的法庭》曾经获得过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奖,而电视剧作品比如说像《团圆饭》《家常菜》,还有《云之锦》等,也都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和口碑。但是好像最近这两年您的作品没有之前那么高产了,那这两年您在做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力扶:这两年我是一直没有停地在写,确实是从《团圆饭》之后我就没有作品再被做出来了,这个原因很复杂。因为从2014年之后我们都知道,事实上整个这个行当里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事件,因为当时互联网平台介入到影视行业,并且形成一股洪流,我自己认为互联网进入行业导致的断代应该是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然后我记得当时传回来的消息是电视台的人在放风说非IP不做,我记得我当时就跟汪海林说,我说要完了,我们这代人可能会被毁掉,最少可能也会耽误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是我们这代人的创作周期。从那以后确确实实就再也没有合作了,可能我们相互都不感冒吧,因为你跟互联网平台的对话很难进行。资本进入行业之后它会迅速地干两件事情,一个是毁掉你的权威,再一个就是破坏行业标准,这是保障一个行业专业性的两条红线。它事实上就是为了降低一个行业专业性的门槛,这样的话就变成所有业余人士的一次狂欢,我并没有说一个行业要形成一种精英保护或者怎么样,但是大家伙随便狂欢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内容它还是有门槛的,这个行当的根本就是文学。而谁都知道文学可以说是人文学科里的顶尖专业。所以我就觉得我们被放逐的荒芜时代开始了,那干脆就我自己写吧,就是自己的内容自己做主。所以我等于这六年以来都在做自己的题材储备和规划。这六年对我来说,遗憾也不遗憾,因为我确实在这六年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写法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我自己也觉得很惊喜。

戎戎:其实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到2014年我们就开始讲流量至上,然后开始讲大数据,好像数据一下就变成了站在第一位的判断标准,您认为这个流量至上、数据唯一论,和文学创作规律相比,它冲突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王力扶:影视作品它还是有双性嘛,首先它有文艺性,第二它又有商品性。但是你一定要考虑第一性是什么?如果第一性是文艺性的话,那你需要考虑的是你要去争取把思想力和审美力做到更高、最高,因为你卖的就是这个。

马戎戎:对。

力扶:所以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个第一性是什么,如果第一性是商品性,那就是奢侈品。

二、观众与粉丝,殊途不能同归

戎戎:那我们看到,因为这些年来也有很多编剧表示过对这种流量至上、数据至上方式的反对,那平台方它往往会说数据反映的是大众的真实需求,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力扶:我觉得这是他们自欺欺人,而且他们很可能也知道这个是假的。因为我每次发一个微博,下面有很多人就来评论,他们都是观众,我基本上都会把八九百条观众评论都看一遍,看完了以后,发现没有任何一个观众认为平台现在做的这些内容是好的,这是不是数据呢?因为我记得上次跟海林讨论的时候,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说粉丝和观众是不是一回事?

马戎戎:对。

王力扶:这些年来平台一直致力于凶猛地干一件事儿,就是妄图把观众都改造成粉丝,但是没有成功,事实上粉丝就是粉丝,观众就是观众,粉丝不需要内容。他们的爱豆什么都不用做,就站在那里披着麻袋片儿,我估计可能这40分钟随便做点什么,他们也会看的。他们不需要爱豆去真的表演,不需要爱豆在一个有文艺性、有思想力、审美力的作品里面去体现他们的能力,他们纯粹就是悦色。其实现在平台就是强调流量,他们把流量从审美里给剥离了,剩下就是那一部分了,那在我看来这个就等于说它不是创作了,它可能就是杂耍。

戎戎:我记得前两年有一家视频网站的巨头甚至放出这样的言论,就是说将来专业编剧都不会存在了,以后我们就用机器人,用所谓的这种编剧小组。

王力扶:程序。

戎戎:对,程序,编剧团队,我们就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电视剧产品的生产和制作,我不知道这个事当时您是怎么来看待,并且怎么来回应这样的说法的?

王力扶:我当时确确实实是真的暴了粗口的,因为我觉得他可能实在不理解文学是什么。文学创作给世界提供的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唯一世界观,独一无二的世界观,这个东西是不能复制的。如果一旦这个东西被复制了,它就不叫文学了。所以我觉得除非你说,我要的不是编剧,我写的那个东西也不是剧本,而是一个说明书,一个爱豆形成进程的说明书,那我没什么话说。如果你还要叫编剧,还要叫剧本,你就不可能脱离文学性,也就不可能抹杀唯一世界观,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数据算法无法预知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

戎戎:而且我觉得其实文艺作品它很重要的是感染力,它是来自于这种情感价值,就是它和观众之间的这种情感共鸣,但是像这种纯粹把编剧当成工具,当成是算法中的一环的这种做法,其实我也很怀疑这样出来的东西,它能有多少和观众产生共鸣的东西。

王力扶:其实这个问题,首先要讨论的是他们算得准吗?关键是他们从来也没有算准过,《你好,李焕英》他们算准了吗?我春节前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很看好《你好,李焕英》,他们谁都不信。我就说我认为《你好,李焕英》会过30亿,但现在没有想到《你好,李焕英》过了50亿。他们特别相信那个算法,但事实上又算得不准,屡屡地算不准,那为什么还要相信那个算呢?这个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儿。

戎戎:那您当时为什么会对《你好,李焕英》这么有信心?

王力扶:因为我觉得首先,我其实前两天好像发了一篇微博,然后发朋友圈星文也转了。

戎戎:我特别喜欢您说的一个词儿叫信徒。

王力扶:对,剧场观众就是信徒,它绝对是瘾。你像二人转的那些观众,就是信徒,就是瘾。这部分是没法统计的,它跟粉丝的那种瘾不一样。它有表演者个人魅力,但这个个人魅力是建立在文学经验上的,所以我觉得演员是什么?他是有爱豆的肉体,但是他也有文学的灵魂、心灵和创造。

戎戎:而那些机械的算法和过于理性的商业算计,是完全没有办法去预知这些的。

力扶:对,完全没有办法预知,谁会想到贾玲能有这么大的魅力?而且贾玲掌握的是情感魅力,你们为什么不退回去想一想,有几个女儿能像贾玲一样爱妈妈?这是她成功的原因,她就是因为那个情感极其强烈,她把大家伙暴击了。天底下每个人都有母亲,这就是最大的共情,这就是大数据,但是他们怎么统计?

戎戎:好,我觉得王力扶老师的讲述非常的迷人,感谢王老师今天来到这里和我们分享她精彩的观点,谢谢大家,咱们下期再见。

王力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