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非常简短的消息: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已于昨天胜利闭幕,会议针对目前国际形势,对国际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且做出了决定。

消息越短,事情越大。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包括开国元帅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林彪,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萧劲光、刘亚楼,上将陈锡联、陈士渠、肖华、洪学智等,而主持召开会议的,则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宣布了一项重要决意——炮击金门

金门在古代称为“仙洲”,因其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而又称金门。1949年,蒋介石龟缩至台湾后,一直未放弃所谓“反攻”的野心,继续在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派兵驻扎。

由于金门与厦门接近,两地之间直线距离仅有2千多米。因此,蒋介石妄想以金门作为跳板,不断对大陆进行袭扰,并伺机“反攻”。

1957年,随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提出,中东局势陷入紧张。与此同时,美驻太平洋地区的第七舰队进入战备状态,并中断了中美大使级会谈。

受此影响,蒋介石开始蠢蠢欲动。1958年夏季,蒋介石将三分之一的地面部队集结于金门、马祖,并宣布台、澎、金、马进入紧急备战状态。

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炮击金门。

这是在特殊时期做出的一种特殊的作战形式,也是毛泽东军事、外交生涯中的神来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实现炮击金门的战略意义,毛泽东做出了大量细致而周密的工作。

在制定战略战术的同时,毛泽东亲自点将,由时任福州军区第一政委的叶飞将军担任前线总指挥,并由叶飞、张翼翔、刘培善等在厦门进行各种战前准备。

兵贵神速,自7月19日至7月24日,叶飞等人已初步完成作战部署,调集陆、海军炮兵营459门大炮。

不过,自从决定部署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后,毛泽东一直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形势,思考着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既实现打击蒋介石嚣张气焰,又能避免与美军直接交战。

7月27日凌晨,一夜未眠的毛泽东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

“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着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州、汕头、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必须坚持……”

根据毛泽东在信中的指示,彭、黄二人将此信以电报形式转达叶飞。

当时,恰逢福建沿海遭受台风袭击,而且仍有部队尚在调动。叶飞与张翼翔、刘培善等人商议后,认为推迟炮击时间较为有利,于是当即复电表示:

“根据前线情况,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再进行炮击,较有把握。”

这样一来,炮击金门的计划暂时向后推移了。 毕竟,当时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像炮击金门这样的作战行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斟酌是颇有远见的。

此后,叶飞等人在前线又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完成了地面炮兵的集结和展开,对金门炮击的所有目标都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测量和观察,并将打击目标都详细标注在了作战图上。更为重要的是,炮兵、空军和海军之间的协同作战方案制定得更为周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继续备战期间,蒋介石已经按捺不住,不断派飞机对福建、浙江省上空进行挑衅和袭扰。

鉴于这种情况,总参谋部于7月29日下令进行反击。于是,解放军空军与蒋介石空军之间展开了制空权的争夺。

这场空中角逐,被叶飞称为“炮击金门的序幕”。

根据叶飞回忆,这场争夺制空权的空战持续了半个多月,甚为惨烈。不过,解放军空军表现地非常英勇,给敌人迎头痛击。

以7月29日的战斗为例,我军派出4架米格-17型歼击机,迎击国民党空军的4架F-84型战斗机,取得了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的战果。直至炮击金门前,蒋介石已损失了50多架战机,制空权也被我方掌握。

在占据了制空权后,地面炮兵得以更为安全地进入阵地。根据当时的战斗部署,仅在厦门前沿就部署了一个炮兵师!至此,大、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均已处于解放军的火炮射程之内。

至1958年8月中旬,前线对金门炮击的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

此时,正在北戴河疗养办公的毛泽东,特意将叶飞从前线召回,以便更为全面地了解前线情况,以便再做最后决策。

叶飞8月20日中午抵达北戴河,21日下午向毛泽东等领导汇报了炮击金门的部署情况。听叶飞做完汇报后,毛泽东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第二,“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

由于当时美国的军事顾问是配备到国民党军队营一级的。所以,在炮击金门岛时,打到美国军事顾问的可能是存在的,避免打到美国人也是很难做到的。对此,叶飞回答地非常坦诚和干脆。

在场的林彪见毛泽东很重视是否会造成美国人伤亡后,写下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外交途径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

不过,毛泽东经过一晚的思考后,并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在8月22日继续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最终拍板:“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

炮击金门的时间,定在了8月23日。这一天,是毛泽东经过反复斟酌后选定的。因为在8月22日,联大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炮击金门的时机已经成熟。

毛泽东下达炮击指令后,一场前所未有的炮击开始了。

刹那间,各炮阵地闪现出一簇簇、一朵朵白色的烟团和橘红色的火光,炮弹划破天际的呼啸声和隆隆巨响震耳欲聋。金门岛上先是出现了无数亮点,然后这些亮点又变成火海,随之又出现团团烟簇和茫茫烟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炮火急袭中,数万发炮弹倾泻在了国民党军队的阵地上。根据第二天传来的战果:

毙敌金门防卫部中将副司令赵家骧、张述及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吉星文,伤敌金门防卫部参谋长张明奎及空军系的幕僚长等50名将校;毙伤敌官兵600多人,击伤敌大型坦克登陆舰改装的货轮“台生”号,破坏了金门的有线通讯系统。

金门的炮声,彻底把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打蒙了。仓皇无措的蒋介石,向美国求助,要求美军迅速帮助其防守金门。不过,艾森豪威尔并未搞清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

由于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全靠台湾从海上运输补给。在我军的接连炮击下,金门岛上的守军几乎已经弹尽粮绝。此时,蒋介石一再向美军求助,希望能恢复金门的海上补给线。

9月7日,美军和蒋军组成了一支特别的海上联合编队:美舰在两侧护航,蒋介石的军舰、运输船夹在中间,从台湾驶向金门。

蒋介石以为,有了“美国朋友”的帮助,解放军的火炮就会有顾忌,想借此为金门守军提供补给,以解燃眉之急。

当然,蒋介石还有一个如意算盘,那就是如果美舰受到攻击,他就可以顺便拉美国下水,以便实现自己“反攻”的野心。

然而,毛泽东早已对此有了周全的考虑。

当时国内外普遍都有这样的担心:

一是中美之间会不会打起来?

二是如果打起来怎么办?

对于前一个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不希望打仗,美国也害怕同中国打仗。他在指出:

“我总觉得,它(按:美国)是霸中间地带为主。至于我们这些地方,除非是社会主义阵营出了大乱子,确有把握,……否则,我看它是不敢来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毛泽东回答地更干脆了:

“我看,横了一条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每天总是怕,在干部和人民心里头不鼓起一点劲,这是很危险的。”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当时中美之间的矛盾看得很清晰。从大的概率来讲,中美之间打起来的可能很小,我们是爱好和平的,而美国也害怕同中国打仗;如果真打起来,也并不可怕,害怕反而是更危险的,中国人民并不惧怕战争。

美蒋编队的行动被我军掌握后,叶飞心中顾虑比较多,不敢擅自做主,因此及时向中央请示。

毛泽东了解这一情况后,表现得非常坚决,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命令:“照打不误。

“是不是连美舰一起打?”叶飞问毛泽东。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毛泽东回答得十分干脆。

毛泽东并没有因美舰的出现而放弃继续炮击金门。相反,此时毛泽东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通过炮击美蒋编队中的蒋介石军舰、补给船,来摸美国人的底牌。

对于接下来的作战行动,毛泽东又做出了指示,要等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时,有北京的命令才能开火,每1小时报告1次美蒋联合舰队的位置、编队队形、航行情况。

中午12点整,美蒋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蒋介石的运输船只开始卸下补给物资。随后,叶飞将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向北京进行了汇报。

毛泽东当即下令开火。

随后,前线各炮兵阵地集中火力向蒋介石的军舰和运输船只发起攻击。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军开炮后,美舰马上丢下蒋舰和运输船只,掉头向台湾方向逃窜。失去了美舰保护的蒋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被我军击沉三艘、击伤数艘。

当蒋舰遭受炮击时,仓皇中直接用报话机通话,他们与台湾的对话,被我军的侦听机听得清清楚楚。当台湾那边问及“美国朋友”和“美国军舰”时,蒋舰愤怒地回答:“什么朋友不朋友?美国军舰已经掉头跑了!”而且还直接大骂:“美国人混蛋!

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美国朋友”,在关键时刻跑得比兔子还快。而毛泽东则高瞻远瞩,并没有趁势下令夺取金门、马祖,而是让它们成为蒋介石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此后,毛泽东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陆续提出了多项重大决策,诸如“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四不打”、“绞索政策”和“双日不打单日打”等等,使整个炮击金门的作战进行得有理、有利、有节。

炮击金门,是毛泽东最后一次直接策划和指挥的军事行动,体现了毛泽东超凡的智慧与气度。通过这次“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炮战,让世人看清了四处横行霸道的美帝国主义,终究是只顾自身利益的纸老虎,所谓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也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