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铭记,这场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战役——

短短八年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率先为绝对贫困画上历史性句号,14亿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共和国将铭记,那些用生命与热血诠释信仰的英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投入战斗,1800多位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改天换地,他们以身许国。

清明时节,回望峥嵘,英烈的身影早已化作一幅幅鲜明的剪影、一面面醒目的旗帜,定格成这场反贫困斗争史诗中最壮丽的画卷。

这画卷上凝固的,是共产党人百年不变的抉择。

“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是1922年6月,年轻的聂荣臻孤悬海外写下的家书。两个月后,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誓将一生奉献给“四万万同胞之安乐”。

近一个世纪后,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个庄严的承诺赓续着百年不变的抉择——“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这画卷上舒展的,是扶贫英雄标注下的民族精神新高度。

梁启超言:国有与立,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自有其壮阔善美的国魂即民族精神在。

曾经,这种精神让地底的石油喷薄而出、让东方红的音乐响彻太空,她护佑共和国走过艰难险阻,渡过道道难关。如今,这种精神化作脱贫攻坚战场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担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她将一处处联合国专家组认为的“人类不适宜生存之地”变成物阜民丰的家园,更为中国人拓展了一个意义更加深远的精神故乡。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英烈们,今天,我们用这首词追思将青春与生命、将信仰与荣光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你们。是你们的舍我其谁,换来了贫困群众的衣食安暖;是你们的暮雪朝霜,给这场攻坚战不可撼动的底气;是你们的英雄意气,换来了今日的山河锦绣,中华梦圆。

英烈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所有参与者的心灵密码,更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精神基因。昔日的奋斗,已经牢牢地书写进共和国的历史。那些在荒芜的雪原、高深的峡谷、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繁荣幸福,终将成为中华民族下一段漫漫征程的滋养,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英烈们,中华民族已经昂首阔步,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在新征程上想你念你,看青山巍峨依旧,看江山风景常新。

(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扶贫》202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