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中国泛滥的入侵物种屈指可数,因为大多数都被中国吃货吃到靠人工养殖了,而福寿螺却成了例外之一。福寿螺还有一个名字叫大瓶螺。是一种产自亚马逊河流域的螺类,我国最初引进福寿螺是当作食用螺的。因为福寿螺螺大肉多,而且繁殖速度快,与中国传统的田螺相比,福寿螺能很好地满足食用需求。我国最先引进福寿螺的省份是台湾省和广东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广东省是1981年引进福寿螺的。据说是将福寿螺当作经济作物广泛养殖的,随后其他省份也纷纷引进福寿螺,并开始福寿螺养殖。然而事情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美好。养殖福寿螺并不能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人们发现虽然福寿螺个大肉多,但其螺肉的口感并不好,与传统的田螺口感相差甚远。

而且福寿螺体内还含有很多细菌,如果加热不彻底。就食用福寿螺的话,很可能会感染寄生虫。曾经就有人因为食用了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而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而广州管圆线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寄生虫,轻者头痛头晕,重则则会引起人体嗜酸性脑膜炎,结核病等症状。随着福寿螺螺龄的增长,其感染力和感染度会更加强,在了解福寿螺口感以及食用的风险性后,人们纷纷对福寿螺避而远之,不敢再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养殖场的人也难得管理福寿螺了。大量的福寿螺被遗弃或者逃逸到野外,而中国的环境气候非常适合福寿螺生长,加上几乎没有天敌。福寿螺就大肆繁殖,经常把粉红色的卵块产在岸边。或者农作物上面,产卵量高,一年可产上万枚卵,而这些卵又会诞生很多小福寿螺。泛滥的福寿螺需要大量食物。在啃完能吃的水生植物时,福寿螺就将魔爪转到了多种农作物上

尤其是水稻,是出了名的“水稻杀手”。因为福寿螺会啃食刚插下的秧苗,其它水生农作物也会遭到福寿螺的毒手,影响产量,也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另外,福寿螺的外壳边缘锋利且易碎,农民不小心踩到会割伤脚,因为福寿螺危险大。所以,环保总局将它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既然福寿螺的危险那么大,人们肯定要想办法减少福寿螺数量的,为了削减福寿螺,我国人民采用了多用方法,化学消除,物理消除以及生物消除等方法。化学消除便是喷洒杀死福寿螺的农药,物理消除就是依靠人工捕捉,敲碎福寿螺卵,而福寿螺却除之不尽,犹如“精卫填海”。然而,在中国人们喊打喊杀的福寿螺却在日本混得风生水起,而且还获得了“稻守贝”荣誉。顾名思义就是水稻的守护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日本的农耕方式与我们有所不同。日本水稻多为水旱轮作,也就是水稻长大到一定程度才会移植到水田。而长大的水稻福寿螺一般啃不动,这种情况下只能啃食水中的杂草,有效地消除了稻田里的杂草。而近年来我国福寿螺数量消减得益于人们大力的消除,其中生物消除效果最为显著。

虽然我们不爱吃福寿螺,但福寿螺却是鸭子们的美食,因此,在福寿螺泛滥的区域只需放上鸭子便能有效减少福寿螺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