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肚鱼是怎么来的?大肚鱼学名食蚊鱼,是鲤齿目花鳉科下的鱼类,在整个的花鳉科下一共有超过200种不同的种类,该科下的鱼类体型都很小,最大的体长不超过15厘米,而食蚊鱼的成年的个体体长只有2.5厘米左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腹部的隆起,大肚鱼之名由此而来。

食蚊鱼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水域中,在原生环境中,食蚊鱼特别喜欢静止的水域,比如一些内陆湖、池塘、水潭等等,属于杂食性的鱼类,主要以水中的小微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虽然食蚊鱼体型小,但是它有一个强大的能力-吃蚊子,这一点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了。当然,食蚊鱼在水中是不可能吃到蚊子的,所以它吃的只是蚊子的幼虫-孑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蚊子属于变态发育的昆虫,而孑孓是蚊子发育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卵和蛹中间的阶段,而且孑孓不能离开水,它们的原生环境也是以各种“死水”为主,这一点恰好与食蚊鱼的栖息环境接近,而孑孓本身的体长只有几毫米,恰好是食蚊鱼这种体型(确切的说是嘴型)能吃得下去的,所以,每年的夏秋两季,孑孓就成为了食蚊鱼的主要食物。据研究,一条成体的食蚊鱼一天就能消灭掉2000只孑孓,由此可见,在吃蚊子幼虫这方面,食蚊鱼是所有动物中最强悍的,而这恰恰也是我国会引入食蚊鱼的原因。

食蚊鱼作为一种“外援”,为什么成了入侵物种?我们还是先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外援”?蚊子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生物,根据已发现的化石看,早在一亿多年前蚊子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而且每年的夏天蚊子都会肆虐,为什么我们会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南方引入的时间,台湾地区更早,从1913年就开始引入了)会需要食蚊鱼来灭蚊子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蚊子数量太多,能减少对人自然是好的;第二,河流和池塘中的许多以孑孓为食的鱼类大幅度减少,比如青鳉鱼和蜻蜓的幼虫水虿,减少的原因是农药的使用和工业的污染以及过度的捕捞(一些池塘中随处可见的农药瓶子)。

蚊子幼虫和成虫的自然天敌少了,再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花蚊子”(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等)通过贸易的入侵,让我国的蚊子种类和数量逐渐的增加,这才使得我们必须要请一位“外援”来减少蚊子的数量。而食蚊鱼强大的适应能力(耐污染能力强)、强大的繁殖能力(卵胎生,每年可生产3-7次,每次20-40尾)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所以,食蚊鱼在上世纪,不单单是在我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大量的引入。

食蚊鱼被引入后,效果确实是不错的,毕竟它们在夏季主要以蚊子的幼虫为食。但是,凡事都有利弊,食蚊鱼被引入后由于生存能力强,食性杂,开始与我国本土的鱼类竞争,比如青鳉鱼、林氏细鲫等体型相近,食性相近的鱼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夏季都吃孑孓,其他季节就成为了竞争者),其中林氏细鲫更是因为食蚊鱼的引入灭绝。

除此之外,食蚊鱼除了吃孑孓,还吃其他鱼类的鱼卵,甚至是蛙类的蝌蚪,这样对本土的鱼类和蛙类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食蚊鱼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中,从最初的“救兵”变为人人唾弃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食蚊鱼如今怎么样了?看到鱼泛滥,许多小伙伴就会嗨起来了:为什么不吃?油炸应该嘎嘣脆?等声音必然是此起彼伏的。但是,试想一下,有几个人原因吃“死水”中的鱼?(通常死水比较浑浊,里面的鱼类也会给你一种“脏”的主观印象)再想一下,一条鱼只有2厘米左右长,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腹部,里面是内脏),清理起来非常麻烦,不清理吧又觉得不干净,谁又会想着吃呢?因此,食蚊鱼在泛滥之后,并没有像小龙虾那样被人端上餐桌,走进大排档。

如今的食蚊鱼在我国范围内主要集中在南方的淡水水域中(以不流动的水域为主),而且它们已经站稳了脚跟,该排挤的本土物种也排挤的差不多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泛滥成灾了,毕竟区域内生物的种群数量受区域大小以及食物的约束,是不可能无节制的繁殖的。所以,它们也只是停留在各种不流动的水域中比较常见的现状之下。当然,它们依然还是会吃孑孓,不过想靠食蚊鱼吃光蚊子,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总结在开始我们就说过,引入一个新物种去消灭或者抑制一个物种本就是不太可取的,比如澳大利亚曾经就引入过狐狸来消灭日益泛滥的穴兔,结果狐狸到了澳大利亚疯狂的繁殖,而且还懒得去吃狡猾的穴兔,改吃本土的有袋类动物了,最终不得不将狐狸清理掉。因为,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的新的物种一旦在这个区域站稳了脚跟,势必会与同生境的本土生物竞争,导致本土生物的减少,甚至是灭绝,这有点像“七伤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