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译:XZ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像中国这样的动物市场可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源头 图源:Nature

2021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在日内瓦发布了最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最早在2019年12月就已经开始在市场上传播,并且该病毒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最大,也排除了该病毒是由实验室泄露出来的可能性。此外,专家组也对市场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许多已知的首批新冠肺炎感染病例都与该市场有关。

然而,华南海鲜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仍不得而知。基于其他疾病起源的基因组分析和推论表明,即存在一种中间动物,可能是在市场上出售的动物,在感染了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后,将SARS-CoV-2传给了人类。

华南市场爆发

今年1月底和2月初,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的34名科学家聚集在武汉,对数据进行评估。3月30日,该小组在一份300页的报告中公布了他们的发现。

其中大部分数据是关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发生的新冠肺炎案件。在12月份出现症状的170多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在不久前接触过活的或死的动物,10%的人去过武汉以外的地方。

中国研究人员对这类感染者的部分人群进行了SARS-CoV-2的基因组测序,发现最早的八个序列是相同的,并且感染者与华南市场有关,这表明那里爆发了疫情。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基因组与其他一些早期案例中的基因组略有不同,有些与市场挂钩,有些则没有。这意味着冠状病毒可能一直在社区中传播,在此过程中不断演变,并巧合地发生在与市场相关的人群中。

研究人员表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向市场提供动物的农场发生了疫情。几种受感染的动物的基因组测序与SARS-CoV-2略有不同,并可能已经在武汉的市场上出售,引发了人类的多重感染。

根据2019年12月的记录,华南市场出售了大量动物,其中包括家禽、獾、兔子、巨型蝾螈、两种鳄鱼等等。中国官员表示,该市场没有出售活的哺乳动物或非法野生动物。此外,中国研究人员在2020年初从华南市场收集了近1000个样本,其中包括垃圾箱、厕所、卖蔬菜和动物的摊位、流浪猫和老鼠等。大多数检测呈阳性的人来自卖海鲜、家畜和家禽的摊位。研究人员还从市场上的18个物种中的188只动物身上提取了样本,所有这些动物的测试结果都是阴性的。

WHO成员Peter Daszak表示:“这些动物并不能代表市场上出售的所有动物,1000个样本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他指出,研究人员将市场上的养殖动物追溯到了中国的三个省份,在那里发现了携带与SARS-CoV-2类似冠状病毒的穿山甲和蝙蝠。 虽然穿山甲病毒和蝙蝠病毒不可能是SARS-CoV-2的直接祖先,但这些动物可能提供了一些线索,即动物之间的爆发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源头是市场还是实验室?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冠状病毒极不可能是从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实验室泄露出来的。大多数科学家表示,有压倒性的证据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已经从动物身上扩散到了人类身上,但也有少数人支持病毒是有意或无意从实验室泄漏的观点。

当调查小组访问该研究所时,相关人员告诉他们,实验室中没有人具有针对SARS-CoV-2的抗体,排除了有人在实验中被感染并传播给其他人的观念;此外,该研究所也没有保存任何类似于SARS-CoV-2的活病毒株。【1】然而,有一小部分科学家不相信此调查结果,因为该调查受到中国政府的密切监督。

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世卫组织得出的结论似乎是可靠的,并且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病毒是从实验室泄露出去的。

缩小时间范围

一些研究表明,2019年12月之前,新冠病毒就已经在人群中传播。为了探索这种可能性,调查小组研究了对2020年1月从人群中收集的SARS-CoV-2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推测它们可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这一推测也与本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相呼应。【2】

此外,调查小组还研究了中国的死亡病例数据,发现从2020年1月15日开始的一周内,每周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并且死亡率首先在武汉达到峰值;两周后,病例也出现在湖北的其他省份,这表明疫情始于武汉。

目前,我们仍然难以判断,追寻病毒的起源需要多久,或许是几个月,或许是几年。但这项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人感到振奋并充满希望。调查小组的负责人Peter Ben Embarek表示:“虽然该项报告发现了许多相关的线索,但并非是最后一次溯源的调查,我们需要明确知道该病毒是从哪里开始传播的以及如何才能防止它再次暴发,这是我们对世界的责任。”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865-8

参考文献:

1.Andersen, K. G. et al. Nat. Med. 26, 450–452 (2020).

2.Pekar, J. et 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f800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