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抗战时期,国军有五大主力,分别是国民革命军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以及第十八军。这五支部队装备精良,兵员素质极高,在抗日战场上声名赫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当时国军之中,还有一支部队被称为抗战第六大主力,那就是第十三军。

那么,这支部队是何来头,凭什么与五大主力并列?它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第十三军的组建

其实,十三军这支部队最开始时,是因抗日战场的需要设立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面沦陷,但是日本在这之后并未停止对中国的侵略脚步。按照日本的计划,就是要“温水煮青蛙”,由北自南,逐渐地将整个中国都“吞下来”。

为了实现这一野心,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开始一步步向关内蚕食:

1933年1月3日,山海关沦陷;
1933年2月25日,日军进犯长城;
1933年3月4日,热河沦陷;
1933年3月9日,喜峰口血战;
1933年5月7日,日军进攻冀东,北平被三面包围……

日军的这一系列行动,令整个华北地区都陷入了沦陷的风险中。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夏,将第88师、第89师合并,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

在组建之初,钱大钧为十三军军长,孙元良为88师师长,汤恩伯为89师师长。这支部队因抗战而组建,也因抗战而让世人熟知。

在长城抗战中,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成功拖住了日本侵略华北的步伐。而在长城抗战结束之后,原89师师长汤恩伯升任十三军军长,继续驻守长城一线,时刻警惕日军的动静。很快,十三军就迎来了组建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

二、首战成名的十三军

1937年,日本策划了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7月29日,日军在攻占北平之后,开始派兵南下。

为了打破日军的计划,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南北抗战的计划,决定在华北部署南口会战,在华东部署淞沪会战,以此来打断日军的进攻态势,将战争的主动权抓在手中。而当时驻扎在南口的中国守军,正是十三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口乃是长城的一道重要关隘,在军事地理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南口至张家界一线,处于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四省的相接地区,乃是整个东北线对日战场上最后的易守难攻的关隘。因此南口能不能守住,关系到整个华北地区的安危。

在这一背景下,南口会战于1937年8月2日打响,日军首先派遣军机对南口进行了大轰炸,随后日军出动了7万余人对南口发起了猛烈进攻。驻扎在南口的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还击,成功打退了日军的攻击。

但是,随后日军就再次集中炮火,对南口进行了猛攻,其出动了坦克30余辆,飞机30余架,野炮60余门,并且在13日又增加了两个师的兵力,号称13日必可占领南口一带。

但是十三军将士“誓死不退”,“宁可死尽,不可有一侥图生还”,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反复冲杀,战况极为激烈。

在南口会战开始前,南京国民政府交给十三军的任务是坚守15天,而最终十三军足足坚守了20天,出色地完成可阻击任务,将日军牢牢的挡在了南口之外。

这一数字在当时甚至可以说是“大捷”,要知道日军打下北平也才用了不到一礼拜的时间,十三军在这一战中充分的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其中八十九师更是击毙了日军5000余人。

十三军这一战绩,为中国军队的集结成功争取了时间,也为后续的战斗创造了良好的开局。但是南口会战中,十三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军2万8千人的编制,在战斗中有1.6万人伤亡,战损过半,其中八十九师四个团的兵力只剩下了一个团不到。

不过也因此战,十三军名声大震,而这只是它众多辉煌战绩的开始。

三、十三军的辉煌战绩

南口会战后不久,13军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在这一战役中,十三军在汤恩伯的指挥下,从侧翼切断了日军矶谷师团的后路,为坚守台儿庄的孙连仲解了围。

日军本就对台儿庄久攻不下,后路又遭到十三军的猛烈打击,最终迫于无奈,只能撤军,中国军队由此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而十三军三番五次地打破了日军的战略计划,也让日军记住了这支部队,决定集中力量将十三军彻底歼灭。

1939年4月。日军第11军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深入国军第五战区,打击中国军队的主力,也就是第十三军。

1939年5月,随枣会战爆发。5月2号,在飞机和炮兵的支援下,日军派遣3000余名步兵向第13军阵地发起猛攻,不过日军这一次踢到了铁板,被十三军迎头痛击,阵亡一千余人。而在随后,最为主力的十三军承担起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出色地阻击了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为其他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战之后,13军虽然再也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战斗,但是一直驻守在豫中地区,与日军隔河相望。在这一段时间,面对日军发起的不断进攻,十三军表现极为英勇,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将豫中地区牢牢守住了。

但是在1944年时,日本发动了15万大军,策划了豫中会战。在这一战中,豫中沦陷,国军惨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这一战中,十三军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

在当时,十三军部分兵力驻扎在阜阳一带,正是这一部分兵力牵制住了日军的行动,大大减少了中国军队的损失。而且在这一战中,日军足足出动了600多架装甲车包围了十三军,最终还是被十三军突围成功。

在随后的时间里,十三军参加了湘西会战,这一战,中国军队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三万余人。在湘西会战之后,十三军紧接着又参加了桂柳反攻战役,收复了南宁、桂林和柳州,取得了巨大胜利。

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十三军一直坚守在抗战的第一线,并且多次挫败日军的进攻,在各大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无愧国军第六主力之名。可惜在解放战争期间,十三军甘做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率先进攻我解放军,最终被我军全歼。可见,决定一支军队运势的,不是它持久的战斗活力,而是它的出师之名。

文/乐宇
参考资料:
1、《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对南口会战 的部署及战略意图》,张皓
2、《汤恩伯军团与随枣会战》,柯育芳,胡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