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妈妈都会头痛。

豆豆妈就是如此。豆豆刚6岁,不肯上幼儿园。妈妈要求他做什么事,他也故意反着来。有时妈妈实在生气,忍不住打他,他却很倔,狠狠地瞪着妈妈说:“你就打死我吧!”

豆豆这是叛逆吗?也不是,因为有时候他又很黏人。

妈妈去上班,豆豆有时会大哭抱着妈妈不让走。妈妈想抱他哄他,虽然豆豆也紧紧搂着妈妈,脚却不停地踢她,母子俩就这样奇怪地纠缠在一起。

豆豆对妈妈是又爱又恨,他对妈妈的言行很敏感,对妈妈有很多期待,可又总是跟妈妈反着来,像个“冤家”。

说起来为什么这样,豆豆妈也是充满了后悔。

原来,豆豆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经常出差,妈妈就把豆豆送到另一个城市的奶奶家,一个月去看他一两次。

最开始见到妈妈,豆豆还很开心。后来豆豆就越来越无所谓了,只是妈妈要走的时候,豆豆就默不作声、满脸泪水地瞪着妈妈,一副愤怒悲伤的样子。

妈妈看着心疼,走上去抱他,豆豆却把脸扭向另一边。后来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把豆豆接到身边来了,可是豆豆不肯上幼儿园,也很不听话。

豆豆妈很后悔,责怪自己当初陪孩子太少,才让孩子又敏感又逆反。可是现在孩子这么大了,得上幼儿园,而且眼看就要上小学,妈妈也不可能全职在家陪他,怎样改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与纠缠

豆豆的问题要从亲子关系中的依恋和纠缠说起。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小由谁照顾,他就跟谁亲密,对那个人有依恋,一般那个人就是妈妈。

孩子冷了饿了会找妈妈,开心了要跟妈妈分享,难过了要找妈妈安慰。这种紧密的依恋关系给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

父母给孩子的爱足够稳定,孩子就会获得一种“爸爸妈妈会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信念,这个信念会替代真实的父母,成为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有了这安全感,孩子就能独立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

因此,有着安全依恋的孩子,反而不黏人,会更独立更勇敢。

但如果依恋关系不稳定,或者遭到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就容易跟父母纠缠在一起。

就像豆豆,因为年幼离开妈妈,稳定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现实的妈妈没有来得及内化成内心的父母,他总是担心妈妈会离开,因而对妈妈的情感反应特别敏感,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妈妈一有离开的举动,就被他解读成抛弃,并产生巨大的愤怒和反抗,表现出关系的纠缠。

这种纠缠不是“妈妈快乐我也快乐,妈妈难过我也难过”亲密,而是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是往相反方向的。

因为心中有愤怒,他对妈妈有一种自动反应:只要妈妈要求的,我就反对。这样就像对妈妈情感自动反应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情感。

这时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一方面,孩子渴望亲密,寻求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不停抗议、责怪父母为什么离开自己、不爱自己。

在妈妈看来,说孩子不爱妈妈吧,孩子又爱,对妈妈的情感很敏感;可是要孩子听话吧,孩子又很不乖,对妈妈有非常强烈的期待和控制。

就像有的妈妈抱怨的那样:“我上辈子欠你的吗?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冤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纠缠关系的三个特征

纠缠关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关系双方对彼此都非常敏感。孩子因为从小缺乏安全感,把父母盯得很紧,父母有什么情绪,孩子都会觉察到,并有强烈的情感反应。

而孩子太敏感也让父母担心,不敢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怕给孩子负面影响”,父母也变得小心翼翼。这就成了亲子关系的束缚。

二是孩子对父母有很多期待和要求。他们黏父母,心理上想和父母是一个人,父母要理解他的感受,想他所想。如果不是,那就是父母有问题,父母要抛弃他。

可是没有人能做到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哪怕是父母爱孩子。这种差异常常让孩子失控,变成纠缠父母。

三是孩子因为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父母的关上。孩子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表达关系的工具。比如孩子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妈妈就会心疼,会来关心自己,这样就可以控制妈妈。

也因为这样,孩子很难有多的精力和兴趣去发展自己,他变成了纠缠关系的牺牲品。他对外人宽容,对家人却非常苛刻,因为想努力让父母看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当然,除了对抗以外,有的孩子表现出特别讨好听话,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怨恨,可能到了青春期才表现出愤怒和对抗。

03,解决纠缠的两个办法

依恋、安全感来自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依恋受损导致纠缠,本质就是孩子对父母不信任。所以长期来看,凡是增强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对关系都有帮助。

首先,在孩子面前要“说话算话”,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斯坦福博士妈妈陈美龄就非常看重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她答应三个儿子每年过生日的蛋糕由她亲自做。有时因为工作忙很晚才回家,她也会熬夜把蛋糕做好,不让孩子失望。

她认为,孩子心里有可信赖的人,才能安心生活。而且,大人的努力,孩子都是看得到的,他会相信“就算再艰难,妈妈也会遵守承诺。”这份信任会给孩子巨大的支持。

其次,慢慢让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反应脱敏。孩子太敏感了,就让孩子脱敏,不要把父母的情绪看得太重。

小孩都喜欢游戏,可以跟孩子玩这样一个游戏:爸爸妈妈每天装出3次生气、难过或者失望的表情,到晚上睡前让孩子猜哪三次不愉快是装的,哪些是真的,不用告诉孩子答案,可以一概都说孩子猜对了。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渐渐习惯,原来很在乎、很害怕的爸妈的负面情绪是装出来的,不用放心上,这样就对爸妈的表情不那么敏感。

可能孩子玩几天就没兴趣了,觉得这个游戏无聊,那他自然也就不那么细心观察父母的情绪了,渐渐脱敏。

一方面让孩子信任父母,让孩子安心;另一方面让孩子“心大一点”,不那么敏感,这样坚持下来,孩子就会变得独立勇敢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