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环境下最基本的细胞单位,是青少年接触到的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子女社会化的首要承担者,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心理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众多研究者们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更多地致力于从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家庭环境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关系对子女发展产生的重要的作用。在过程驱动取向(Process-Oriented)理论的不断发展下,父母关系,尤其是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填) 图片描述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独立,但对自我和他人都抱有一种不确定感。他们希望可以获得像成人一样的自主权利,但是由于心理水平的半成熟半幼稚,片面性的认知方式,使他们对冲突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并且容易以当下的情绪体验为判断标准,并夸大个人情感体验,认为唯有自己才遭受这样的不幸和痛苦,这也是子女知觉到的冲突大于事实的一个原因。

与此同时,青年夫妻经历了婚姻关系的“七年之痒”,最初的新鲜和愉悦逐渐退场,趋于平淡;随着子女升学,步入青春期,双方教养方式又开始重新处于探索和动态变化中,可能会因为转变的不同步而滋生出很多新的矛盾;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冲突,事业压力使生活变得沉重烦乱。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杂乱的交织在一起,一筹莫展,夫妻更易激怒,冲突一触即发。冲突问题除了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如何摆正亲情序列的问题,更是会成为青少年适应问题行为的潜在危险性因子。

那么,在父母婚姻冲突下,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才能增进青少年的人际适应性呢?

01

增进父母亲职效能,避免形成功能不良的多角关系

1、在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就事论事,理性且直接的讨论问题,不要将青少年卷入其中(Vetere,2001;Minuchin,1974)。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冲突除了出现在夫妻两人之间,较多的更出现在姻亲关系家庭之中,也就意味着,除了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关系之外,还存在有与姻亲家庭成员的多角关系。在这其中,应避免迁怒或拉拢家庭成员,不要出现亲近妈妈排斥奶奶等类似让孩子觉得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困扰,不轻易在孩子面前做出“对”与“错”的简单道德判断,给孩子一个辩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父母应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来建设性的合理解决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冲突和分歧(Camara&Resnick,1989),尽量避免在青少年面前爆发冲突,如果碰巧被青少年遇到,父母需要适当解释冲突发生的原因,所谓“适当”,即需要采取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孩子可以接受的事实,把子女看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她/他表明自己的见解,以便让孩子树立起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态度。更加提倡开放民主的家庭氛围,开辟商议、对话的渠道,让家庭成员坦诚、公开地对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3、不同等级程度的父母冲突可能会造成孩子不同的异常表现,对于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对孩子的需求能够敏锐察觉的家长,激进的行为和情绪也会有所收敛,因此要增加父母的亲职职能。

父亲需要增加与孩子的接触且不能流于形式,增进父子之间的交往质量,避免出现父爱缺失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亲的支持和亲密感。同时,父母更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婚姻问题与冲突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地表达感受,调适情绪,寻找问题解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这一矛盾统一体,启发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

02

转变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良认知,提高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1、青少年应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提高对情绪的敏锐度。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呈现复杂化、丰富化和过度化的特点,面对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蔓延到自己与父母之间逐渐增多的亲子冲突,更加复杂的同伴友谊和群体关系,以及可能初步萌芽的亲密关系,使得青少年的情绪丰富而多层,复杂而不成熟。青少年应对自己的情绪基本状态有所了解,在感知到当前事件即将会带来情绪大波动时,敏锐地觉察到自身的生理心理变化。

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填) 图片描述

2、在面对父母冲突情境下,青少年对冲突事由进行归因时,要明晰父母冲突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视角转换功能。社会视角转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维”,即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社会视角的转换使得对自我的评价到达一定的客观程度,做到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消除不应有的狭隘心理。子女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体会父母的艰辛,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青少年也应该明白,父母出现冲突,说明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婚姻关系时可能存在有不恰当之处,才会有这种困扰。社会视角的转换决定青少年是否可以与父母、同学、师长、友人建立起良好的支持与分享的关系,将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考虑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更好的来面对处理压力事件。

3、熟知并且学习缓和情绪情感的方法,比如合理的宣泄情绪(大哭一场、剧烈运动、找人倾诉等等)、放松训练(呼吸训练、肌肉训练、自我暗示、冥想、瑜伽等等),也可以适当的转移目标,避开消极情绪,寻找积极的因素和目标(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或看电影、唱歌等娱乐活动),并在转移目标的过程中理清情绪和思路,尝试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考方式上可以尝试使用较为普遍的理性情绪疗法,纠正不合理思考所引起的自我挫败的行为,理性对抗非理性,改变思想进而改变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

Kouros, C. D., Cummings, E. M., & Davies, P. T. (2010). Early trajectories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adolescence.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22(3),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