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

1936年,四川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连耐旱的玉米也叶卷黄枯,加上炎炎烈日,部分农作物甚至发生自燃现象。当时的四川,除了成都盆地一带,其余县区均成了人间炼狱。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受灾人口高达3700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根本无力救助,人们只能自寻活路。粮食吃光了,人就吃秕谷,秕谷没了,就和牛马一起吃糟糠。当糟糠也吃完时,人们就会将目光转向一些能食用的草药、树皮上,当草药和树皮也被啃尽时,人们只能瞄上“数量管够”的白善泥,也就是观音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音土也称高岭土,由于化学成分相当稳定,且耐火,现已被全世界作为制造陶瓷的原料之一。可想而知,这种土吃下肚子里,就如同将一件陶瓷吞入肚中一般,人体根本无法吸收。虽然食用后,可以抵消胃中的饥饿感,但最终会因为无法排泄,全部堆积在腹部,到时,人的肚子就如同一个被封上的水池。水越积越多,最后被活活胀死。

你以为这就已经很惨了么?当然不是。 早在光绪元年,就发生过一次比1936年的四川旱灾还要严重的饥荒——丁戊饥荒。丁戊饥荒比起四川旱灾时,更为严重,不仅有人吃观音土,甚至还出现抢尸吃人的现象。

当时的清朝总人口不过4亿人,其中就有2亿人受到旱灾饥荒的严重影响,而因为饥荒活活饿死的中国人就有足足一千万。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中国地大物博,如今的13亿人口尚且养得起,当初清朝不过4亿人,怎么会闹饥荒?即便是真的闹饥荒了,那不还有树皮和河里的鱼虾,何必要吃观音土跟人呢?

路有冻死骨

实际上,不到万不得已,人肯定不会自寻死路。在农业并不发达的古代,百姓耕种的粮食除了要供应一家老小外,还要向朝廷缴税,除去二者所需,根本没有多少余粮。因此,一旦遇到天灾,民间就很容易闹饥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饥荒前期,家家户户都多少还有余粮,所以并不担心温饱问题。等到大家意识到饥荒发生时,余粮也吃得差不多了,只能以高价,向商人购买粮食。为了获得购买食物的钱财,家里能卖的能典当的,早就已经搬空,根本没有道具可用于捕鱼

如果有幸还保留着捕鱼道具,可是陷入饥饿的百姓,根本没有技术和体力去捕鱼。要知道,对于常年在陆地劳作的人来说,河流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方。若是遇到洪灾,河水湍急,恐怕鱼虾还没抓到,人已经先被冲走了。若是遇到旱灾,那就更不必思考捕鱼虾的问题了。在旱灾的大环境下,河水早已干涸,又怎么可能有鱼虾?

所以,对于遭遇天灾的百姓来说,费力去找河流捕鱼,还不如去树林里挖野菜、找树皮要来得实际。

除了天灾外,会引起饥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祸。这个人祸,指的并非是人们互相抢夺食物或者烧杀抢夺之类,而是指瘟疫。古代的医术并不发达,一个小小的天花,在如今只需小小一支疫苗就可解决,但是在当时看来,就犹如如今的某冠病毒。每天都能看着被传染者增加,也知道发病的症状,偏偏就是束手无策。

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根本无法得知瘟疫的源头,更不知道瘟疫会通过什么形式传播。而水源作为公共资源,在这种时候,更是不能随意接触。否则的话,若是接触到什么,一样是死路一条。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除此之外,百姓就没有存活的办法了吗?有!但是有办法,并不意味着办法一定管用。

重利益轻百姓

饥荒发生后,除了百姓的自救外,得知消息的朝廷同样会采取救灾措施。这些措施中,最常见的就是提倡大户人家捐献粮食,或开放国库,放粮救助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倡大户人家捐献粮食,说白了就是让那些囤粮的商人,尽可能压低价格,帮助灾民。或是让一些存粮较多的人家,对百姓施以援手,共同渡过难关。但是商人向来都是以利益为重,即便真的有良心商人,也无法为百姓供应太多。大户人家更是如此,那些大户人家里,除了一家老小外,还有一大堆下人需要供养,即便愿意施以援手,也无法援助太多。所以,灾民的救助粮食,主要还是来自于朝廷的国库。

朝廷给灾民的粮食分两种,一种是要还的,另一种是不用还的。何为要还,何为不用还?

要偿还粮食的方式,就是朝廷按照每户人家登记的人口数量分发,只要灾难发生时,你还在户籍所在地,那么,你就一定能拿到粮食。不过这些分发的粮食,在灾难过去,田地丰收后,依旧要分批还给国家,而且还需向国家缴纳利息。

由于第一种需要偿还粮食的做法被不少儒家代表认为是重利益轻百姓的做法,因此遭到不少谩骂,所以汉朝之后的朝代,开始采用第二种方式,也就是不用偿还的方式。不用偿还粮食,乍一听觉得很好,实际上这种办法,也间接导致了更多灾民去世。

朱门酒肉臭

这种方式,是由朝廷向地方下令,让地方官吏给灾民发放稀粥,让灾民能够活着渡过旱灾,也能保证灾后,国家的各方面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恢复,回到原本的正常生活。

可是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必定有贪婪产生。发放稀粥之事,是由地方管理,定期向朝廷汇报进展即可,朝廷并不会直接插手干预。于是,许多官吏就会中饱私囊,在供应自家需求的同时,将多余的粮食以高价卖出。剩余的极少粮食,则将其与砂子混合,加大量的水煮成清汤,再派发给灾民。如此少量的清汤,根本无法满足灾民的温饱问题,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大批灾民去世。

要知道,从灾难爆发,到朝廷得到消息,想出办法解决,中间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此时的灾情,正处于最严重的时期。官吏这么做,无疑是将灾民置之死地。为了活下去,灾民们这才不得不选择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易子相食的方式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结语:

晋惠帝时期,晋国曾发生过一次饥荒。没食物吃的灾民只能以各种形式维持生命,消息传到宫中时,晋惠帝想了许久都无法理解灾民们的做法,反问上报的人,为什么灾民们没米饭吃的时候,不去喝肉粥。

闹饥荒为什么情愿啃树皮也不去捕鱼的问题,与晋惠帝的想法一样单纯。如果能够选择,谁不想安稳活着?

如今时代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也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可以说,比起时刻需要担心饥荒到来的古人,我们要幸福太多。愿人民安好!愿国家静好!